聚焦经济学: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与演变。当下人类正处于历史的三个重要转折点的“叠加”和“重合”:
1、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已经从“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
2、区块链已经从试验性阶段转变为让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全面价值化;
3、人工智能(AI)正在从“弱人工智能”转向“强人工智能”,且“超人工智能”已经出现在地平线那边。
这种在时空中从不同方向出现的“叠加”和“重合”,对当代人类社会产生了从“解构”到“建构”的历史性影响。我们非常幸运,成为这样的历史时刻的见证者,甚至参与者。
加密数字货币:不再是“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加密数字货币可以分成“加密”“数字”和“货币”三个基本元素,非常巧合的是,其理念和技术性前提都可以追溯到1976年。这一年,人类在货币思想和理论、密码学、计算器以及互联网四个领域都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为加密数字货币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和技术基矗此时此刻,加密数字货币的数量和价值正在发生爆发性增长。从第一种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于2008年诞生以来,截至今年6月,世界上已经发展出1165种加密数字货币,尚且不包括“山寨币”。2016年比特币的价格超越黄金,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黄金”。不仅如此,加密数字货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至少包括exchange(交易所)、wallet(钱包)、payment(支付)和mining(挖矿)四大部门,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以及自身的成长机制和模式。毫无疑问,ICO即“数字货币的首次公开募资”是2016年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事。
加密数字货币的迅速发展,给各国政府及各国央行,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了全方位的压力,迫使它们在“两难中”做出选择:不可因为激进而导致风险,也不可因保守而失去历史契机。最值得关注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央行开始研究和开发“法定”或者“主权”加密数字货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法定”或者“主权”加密数字货币和非“法定”、非“主权”加密数字货币并存局面,即“二元化”加密数字货币局面。此外,加密数字货币也遇到了许多争议。伴随人类文明史的经济交易观念和手段正在发生结构性和系统性改变。昨天认为正确的,今天会发现已经和正在“过时”,昨天认为不正确的,今天已是不得不接受的“常识”。特别是,加密数字货币的形成和爆炸性发展,使得人们财富存在形态随之改变。可以清楚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数码财富”会在财富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没有加密数字货币概念,就无法理解“数码财富”。
区块链:集全球性新型资源、新型基础结构和新型产业于一身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能够给全人类带来价值的数字账户”。因为这个本质,区块链派生出诸如“不可改变”“成本低下”“可以追溯”等特点。这两年来,互联网与区块链的关系日臻成熟:区块链以互联网为基础,成为互联网存在的新模式。或者说,因为区块链,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遗憾的是,人们在心智、经验、知识方面还处于两个时代之间。区块链不仅是人们自组织的一种新平台,而且可以创造商业价值。“以太坊”的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这个90后是21世纪截至今日最了不起的人之一,因为他不但意识到了比特币的本质,也明白互联网和区块链之间的关系,并且发掘出了区块链的商业潜力。
世界上数字资产的前十大企业中,八个都依赖和依存于“以太坊”。“以太坊”以区块链技术搭建而成“分布式自治组织”(DAO),DAO没有传统的管理层,却依然可以发挥企业的功能。DAO可以在18天内募资1.26亿美元,证明了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不乏不仅关注投资的商业前途,而且支持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型投资者,他们将代表“资本”的未来。此外,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以太坊”所代表的区块链正在形成其特有的“生态系统”,其多元化的参与者包括企业家、创新者、投资者、技术人员,乃至各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区块链在推动“点对点”(P2P)臻于成熟的同时,还开创了“点对组织”(P2O)和“点对机器”(P2M)的模式。当然,关于如何看待区块链前途,也存在很多争议,大部分人因为对区块链的认知浅尝辄止,所以低估了区块链的潜力和张力。
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了人类本身、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存在方式
尽管“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还是赞同以2016年作为“人工智能”元年。因为在2016年,“人工智能”发生了包括“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等标志性事件,显现出“人工智能”全面飞跃,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我们当下身处“人工智能”的历史拐点:人类社会全方位被“弱人工智能”所影响,甚至控制。人人离不开智能手机就是证明。人类社会,正在向“强人工智能”过渡,“超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概念,而且是实在的技术和日益清晰的结构身影。在这样的历史拐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运算能力、储存容量、传送速度、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等技术层面的持续突破,推动了“人工智能”逼近大脑的神经网络,实现深度学习能力的技术基矗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开始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企业、行业和产业中衍生,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产业链和产业群,造就不可逆的商业化态势。仅仅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对“人工智能”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其中,市场的因素、资本的因素、竞争的因素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开始,“人工智能”进入一个企业后,迫使同行业其他企业效仿,否则会丧失竞争优势;如今,已经是企业间以是否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作为企业创新的标志。资本对“人工智能”的反应是积极的,正在大规模涌入,其势头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因为“人工智能”所焕发的逻辑,在“人工智能”产业不断蔓延和扩大的同时,“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从不知不觉被AI渗透到日益严重地被AI控制,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机器人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中间,让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实的人,什么是虚假的人。美国电影《银翼杀手2049》表现了传统人、复制人和机器人并存的社会,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实在值得一看,尽管看明白这部电影有点难度。进入2020年代,也就是在未来10年里,“人工智能”将在世界的GDP中举足轻重。所以,世界各国的政府也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将其提高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层级,纷纷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
这种由国家介入引发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就规模、深度、影响范围和后果而言,都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20世纪的任何国与国的竞争,与此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当然,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争论从来没有、也不会停止。在1923年到1924年之间,英国发生一场争论,一方是年轻生物化学家J.B.S.霍尔丹(J. B. S. Haldane),代表作是《代达罗斯》(Daedalus);另一方是已经誉满天下的哲学家罗素,代表作是《伊卡洛斯》(Icarus)。
双方的争论涉及四个问题: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如何利用和对待科学技术的问题、科学技术与资源和生态的问题、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霍尔丹提出,科学技术将改变人类;罗素则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东西,尤其是被国家控制后,甚至可能发生类似伊卡洛斯因为发明而死的悲剧。现在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议,可以看作霍尔丹和罗素论战的延续,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命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人工智能”的争议如何继续下去,科学技术的自我意志会不断强大,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和扩展“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
结论: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代表的三个重要转折点的“重合”和“叠加”,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对于人类而言,现在所面临和经历的大历史转型,似乎只有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那次转型可以媲美。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人类原本的知识、观念和预期都要被动尧被改变,甚至被颠覆,原本的社会结构和体系必然遭到“解构”。同时,人类形成新的知识、观念和预期,作为人类社会再“建构”的支点。要相信,人类是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