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约1415字,阅读完成需3分钟。
12月15日高工机器人年会上,万丰锦源集团副总裁江玉华主持以“专精特新”、“机器智能”为主题的圆桌对话。
其中,勃肯特总经理王晓军、川崎机器人技术科长&隆崎机器人副总经理高帆、慧灵科技CEO田军、菲洛博迪中国区总监张华等嘉宾围绕“从单体智能过渡到群体智能的难点与阻碍是什么”、“实现真正的机器智能还有多远”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王晓军:我们认为机器的单体智能更多的是体现在产品的易用性能更好;群体智能则是不仅仅局限于机器人本身,更多的是取决于各种工艺,一起形成群体智能,然后再面向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
实现单体智能到群体智能过渡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要实现智能。从目前的行业来看,未来勃肯特需要储备相应的研发人员,然后去做更多应用场景的积累,才能发挥群体智能的性能。
高帆:我本人一直从事机器人集成的工作,从经验来看,虽然目前在所有的制造行业里,汽车行业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最高,但实际上,汽车行业真正做到智能制造还需要结合所有的全产业链,从来料到物流设备周边,再到机器人、机器视觉、力觉,将所有的东西都进行搭配整合,才有机会去靠近智能制造。现在汽车厂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业内人士一起努力。
田军: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我对问题的理解: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艺。具体来看单体智能,我个人认为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然后提炼出拟人、类人的判断能力,迄今为止,很多的场景已经基本达到了智能化的程度。
群体智能的难点或者时间还有多长?其实在这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生产工艺。最后要实现整个群体智能除了每一个环节都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外,还要实现生产工艺灵活的配比和调度,也就是需要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终端用户、集成商之间深度协作和配合,才有可能实现群体智能。
江玉华:我非常赞同田总的观点和意见。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公司想抓住工业4.0的大机遇,所以也建立了系统集成的子公司,但目前要我们企业要完全实现智能化,还是有一些软硬件或者认知上面的差距。
张华:菲洛博迪是一家专精特新的企业。自2013年进入国内市场后,菲洛博迪在力控的相应速度和精度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菲洛博迪的技术也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例如,当工件出现了加工精度差异或者是夹具定位差异时,可以通过浮动机构自行补偿。当前在车顶焊缝打磨这一领域,菲洛博迪的市占率已经占据了80%。自成立以来,菲洛博迪一直耕耘于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军工领域,后续我们会跟更多的集成商、终端用户达成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优势,能够为为他们带来更多优秀的解决方案。
江玉华:对于这个话题,我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有一个私人的服务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一定是具有感知力、行动力和人的智商创造力,有深度学习的能力。
但是这个距离还有多远?我认为,从技术上来看,虽然实现可能用不了很长的时间,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电动汽车为例,做到智能驾驶的技术,事实上它和伦理之间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技术上面,将精度、稳定性、可靠性或者续航的时间形成一个群体智能在交互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调度系统谁来决定?按什么样的规则来决定?车与人进行干涉的时候或者发生危险的、碰撞的时候,甚至到底撞人还是撞车,还是车辆自毁……有一系列伦理法律的问题需要解决,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咱们这些梦想跟想法都能实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