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柳艳 李朝玲 谢会 祁琦
12月27日,以“推动高质量 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第23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位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9号馆的光明区科技展团上,7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13家科技公司共20家参展单位组成的多元化矩阵,成为观察光明科学城创新发展的一扇窗口。
自行政区成立3年多来,光明区发展定位实现了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三级连跳。
在源头创新力量的重磅加持下,光明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探索以科研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从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看源头创新力量崛起
在此次高交会中,光明区科技展团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组团亮相,显得分外吸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深圳湾实验室、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等7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中心现场展示了科研成果与产品。
深圳湾实验室带来的多模态眼功能成像分析系统吸引了大批体验者排队体验。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仪器对体验者的眼睛进行扫描,短短几分钟后,智能诊断结果就能在电脑上显示出来。该设备将为疾病的早期精准筛查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方便、快捷、准确,实现了我国在眼科成像设备研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深圳湾实验室是深圳系统布局基础研究的一个标志性平台。如今,深圳湾实验室已经有90支科研团队,100个核心PI集聚,880名科研人员,研究主攻方向为肿瘤、神经退行性、传染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疾病机理、生命信息、创新药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研究。
这些参展的高校、科研院所代表的是光明科学城的源头创新力量。
一大批前沿交叉平台纷至沓来。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广东)、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等5个平台已投入运营。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正在加速建设中。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两所研究型高校,将与它们牵头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大学+大设施”同频共振模式推动原始创新,为创新高地建设培育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鹏城云脑”网络智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一批重大科技及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其中,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升级换代工程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计划2022年底建成世界一流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建设新一代E级超级计算机,为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的气象、材料、化学、生命科学、海洋等领域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算力支撑。
从创新创业综合体,看“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构建
在光明区科技展团亮相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则是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的重要载体,其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写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文件中。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介绍,在光明科学城重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研究院在做几件事,其中之一是从产品到量产,在科技研发的过程中“沿途下蛋”,探索从0到1到无穷的模式。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建设合成生物平台,就是以自动化的方式大大提高合成生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效率。
光明科学城内,沿着公常路,从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路程仅2公里。
2018年,深圳先进院作为牵头单位,开始建设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
2020年3月,深圳先进院与光明区政府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共同探索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目的是为了缩短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研究周期。创新中心吸引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入驻。
明澳生物CEO余磊表示,明澳生物入驻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完成了实验室的筹建,推出了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未来将结合合成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理念,打造组织培养、类器官培养以及高通量药物测试为一体的集成化、标准化平台,对接临床上的药物开发需求。
柏垠生物CEO崔俊锋介绍,柏垠生物2010年3月成立于深圳,已入驻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公司已经完成天使轮融资,现估值30万美元。公司正在为下一轮融资做准备,用于包括实验室平台的搭建、车间建设以及核心研发团队的扩大。
为了努力将深圳、光明科学城建成全球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助推深圳抢占下一个十年的生物技术风口,光明区于今年10月14日发布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领域专项扶持政策,加快打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光明科学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光明区政府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22条措施出台及配套产业政策落地,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产业化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创新链端现已聚集了超过1000人的创新队伍和若干自创的科研产业设备;产业链端与民营企业联动的5万平米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吸引37家企业,融资总额数十亿元,估值超百亿元。
从高新技术企业,看“8+5”产业集群规划布局
使用竞技机器人与同行小伙伴来一场格斗比赛、利用3D医学虚拟仿真系统进行面部高精度快速扫描,高交会上,光明区科技展团各类新奇的产品吸引着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这些是中智永浩、工匠社、注成、振邦等13家科技公司在现场展示的最新产品。
13家科技公司仅仅是光明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缩影。光明区引进培育了华星光电、正威、欧菲光、普联、迈瑞、贝特瑞、三环等一批优质企业,辖区企业总数量超6.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75家,拥有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7家,十亿元以上企业39家,本土上市公司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86家。
光明区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落实全市“20+8”产业集群规划工作部署,重点布局深圳市主导发展的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5个未来产业,重点打造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时尚、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八大产业集群,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光明区在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布局有三利谱科技、日东光学、旭硝子、星源电子等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企业,华星光电、莱宝高科、德彩光电等中游液晶面板及模组生产企业,以及禾苗通信等下游品牌制造商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光学玻璃、偏光片、滤光片、模组到显示屏、整机的全产业链条,已成为在国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域。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家,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023.49亿元。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光明区也有不错的家底。光明区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有迈瑞生物医疗、科曼医疗、帝迈生物、锦瑞生物等知名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包括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临床检验仪器等行业细分领域,并提供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其中帝迈生物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82.04亿元。
光明区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集群规划布局于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片区,当前该片区已规划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精准医学影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围绕大科学装置在滨海明珠工业园、招商局智慧城等科技园区形成产业集群。
以全市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契机,光明区将结合区内较大面积产业空间片区产业定位,充分考虑产业基储载体支撑,按照“近期抓落实、见成效,远期有指引、可推广”原则,探索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全力做好市级“8+5”产业集群承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