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动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到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量5年翻3倍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规模、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从规模上看,2016-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从技术和产品上看,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
二是应用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应用。
三是产业链基本完备。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创新有序推进,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但王卫明也坦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等。
供给、需求两侧“双向发力”,推动产品创新应用
“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双向发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介绍:
一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检测认证能力;
二是着力增强产品供给,面向重点行业需求,集聚优势资源,推进高端机器人产品研制,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和种类,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
三是着力拓展市场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加快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推广;
四是着力优化产业生态,支持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十三五”以来,虽然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但总体来看,机器人产业“孝散、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产业组织结构亟待优化。
对此,汪宏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将着力从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推进强链固链稳链、打造优势特色集群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机器人产业组织结构。
机器人产品创新在哪些领域大有可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此外,为强化贯彻实施,《规划》还提出,从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举措。
政策全文链接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陈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