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武汉模式”率先落地 AI计算中心“中国体系”渐成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1-12-27 08:17:03   浏览:8394次  

导读: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期望膨胀阶段后,已逐步度过了低谷期。伴随国内GPT-3等超大训练模型的出世 ,AI技术带来的红利远未见顶。近日,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相继落地。...

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期望膨胀阶段后,已逐步度过了低谷期。伴随国内GPT-3等超大训练模型的出世 ,AI技术带来的红利远未见顶。近日,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相继落地。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迈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也将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目前,全国有二十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未来各地算力基础设施将连接成网,形成全国一体化多样性算力网络,实现算力、数据与生态的共享,这将成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关键方向。

打造“武汉模式”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以基于人工智能芯片构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集群为基础,涵盖了基建基础设施(机房基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系统,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开发、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等场景,提供从底层芯片算力释放到顶层应用使能的人工智能全栈能力。

2021年5月31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竣工,成为科技部已批复的第1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率先投入运营的项目。

武汉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中心四平台”的“武汉模式”,将人工智能引入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依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面向千行百业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行业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发展平台。

据悉,半年以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吸引100多家企业入驻,日均算力使用超过90%,联合孵化出50多类场景化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农业、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

汪涛表示,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武汉率先实现了“一中心四平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采用集约化方式建设工程算力,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全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中心四平台”模式从武汉走向全国,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中国模式,加速了相关产业的自动化升级。

华为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表示,武汉“一中心四平台”的模式创新,把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带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跟公园、高速公路、高铁一样,建完之后是普惠的或者说相对比较平民的基础设施提供给创新企业,包括提供基础普惠算力服务,如应用孵化、产业聚合、科研创新和人才教育。

发展“中国体系”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世界各国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道。

早在2019年8月,科技部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截至目前,包括武汉在内,科技部已先后批复了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其中深圳、武汉、西安等城市均已建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并投入运营,成都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在建设中,除此之外,北京、南京等地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也在陆续规划中。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武汉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共同形成了人工智能的“中国体系”。

在成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包含“一中心、三平台”,“一中心”即“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将结合成都在西部的经济、科技中心地位,承接国家重要需求、科研创新和战略落地;“三平台”包括城市智脑平台、全球领先(E级)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全球智能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科研创新平台。

在西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带动之下,已整合算力、高校资源,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遥感项目、西北工业大学语音大模型项目,陕西师范大学“MindSpore研究室”等一系列签约项目的达成。助力西安雁塔区“一区五城一根本”的战略布局,支撑大西安“6+5+6+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倪光南认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具备条件发展‘中国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已经具备发展‘中国体系‘的条件和基础,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投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应用层次十分繁荣,人才、企业迅速集聚。在政策指引和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人工智能领域软硬件基础和应用生态等等都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许映童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基矗可以预见,未来看到更加聪明的人工智能,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智慧城市,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可以用有限的资源,支撑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质检和人工智能的生产流程自动化,提升效率和质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金桥对记者说道:“随着中国技术的发展,逐渐开始实现了‘中国体系’,经历了从没有到有、从不太能用到现在能用的过程,现在‘中国体系’正在迈向从可用到好用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应用场景,也有很多国产化芯片,以及现在的训练框架,一直到应用平台,都是百花齐放的模式。”

砥砺前行

虽然已经具备条件发展“中国体系”,但不得不承认与欧美国家相比,在AI算力、投资规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说道:“人工智能发展有大数据、算法、算力三架马车,与美国相比我国大数据应用更好,算法比美国还差一点,但一两年后我国可能赶上美国,而算力方面中国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算力严重制约了我国AI领域的发展。”

而如何建设人工智能“中国体系”,倪光南建议,一是要在突破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完善AI芯片、AI框架、AI平台、AI算法、AI应用等等。在这些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发挥国家体制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尽快攻坚克难。二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发展数字经济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要试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举措,带动AI产业集中集约式发展。

郑纬民则表示,做一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做一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种办法直接使用西方的成熟技术,还有什么办法呢?在开源技术上进行修改。我们主张从头构建先进的技术能力,例如鸿蒙、欧拉、海思都是从头开始做且先进的,清华大学时序数据库、图计算系统、文件系统,也是从头开始做的,而且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所以我们有能力从头做IO处理器,操作系统,异构计算框架,AI框架,资源调度引擎,深度学习平台,全栈技术自主创新等先进的技术。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