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最西端,大漠戈壁深处,坐落着古丝绸之路重镇,敦煌。每年,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千万里之外赶来这里,只为一睹莫高窟的遗世风采。
77年来,为了让这颗“丝路明珠”重放光彩、“容颜永驻”,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用智慧和汗水凝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绘就了新“丝路人”的精神图谱。
传承接力,志当莫高“护窟使者”
莫高窟158窟修复现场(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人类敦煌,千年莫高。殊不知,这样的国之瑰宝曾在将近500年的时间里,面对无人管理、屡遭偷盗、任人损毁的困境。
一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才结束了这段莫高窟的伤心史。此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也逐渐走上了保护、研究、弘扬的道路。
“从清理洞窟内的积沙,修筑围墙将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文物毁损,对崖壁进行加固,到抢救修复壁画、塑像,再到借助科技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这条保护之路背后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扎根大漠的艰辛付出。
在老一辈文物保护专家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我国率先开展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理论、加固材料、技术与装备研究,形成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行业。一支由化学、物理、工程地质、计算机等多学科组成的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茁壮成长。
郭青林说,许多前辈退休以后,继续返聘,发挥余热。“保护研究所知名老专家孙儒、李最雄、李云鹤等先生均退而不休,我国知名文物保护专家李最雄先生去世前一周还在和我们出野外。”
九层楼对面的山坡上,青草年年绿。那里,是常书鸿、段文杰等多位敦煌守护者的墓冢。时光流转,一代人故去,一代人霜染青丝,但总有人跋涉而来,从前人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代“护窟使者”。
77年,弦歌不辍。
从1999年毕业之后来到这里,郭青林也像无数前辈们一样,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许给了莫高窟,“每一个坚守在莫高窟的人,肩上都有一种责任感,心中都有一份真挚的热爱。”
开拓创新,破解文物保护难题
起甲、空鼓、酥碱、脱落等,是莫高窟保护中最常遇到的问题。
“每次解决这些问题,就像医生‘会诊’一样,要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裴强强说,看似相同的问题,“致病”原因却可能有无数种,这使得要彻底解决其中的某一个问题尤其困难。
为了能够更好地破解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存在的重大难题,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坚持不懈、苦心钻研,向科技与创新要答案,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承接的新疆交河故城崖体加固项目前后效果对比(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于宗仁介绍,敦煌文物保护研究所针对文物本体存在的“病症”进行科学研判之后,形成技术方案,编制施工“路线图”,再由院属的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设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负责实施。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这是一条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路子,在国内文博行业属于创新之举,它将学术研究、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的链条打通了,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他说。
在这样的机制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在全国文物领域科学保护、学术研究、开发利用中,不断填补空白、结硕果。“十一五”以来,完成55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授权技术专利82项,编制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
敦煌研究院研发的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试验室。敦煌研究院供图
其中,231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辐射新疆、青海、河南、浙江等地,抢救了大量濒危古遗址,形成了省内省外两“开花”的格局。
互学互鉴,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从绵延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到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交流融合的主题一以贯之。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敦煌研究院以文化交流为“桥”,通过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
“吉尔吉斯斯坦这些中亚国家,保留的土坯、夯土建筑类的文化遗产比较多,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古长城遗址等比较接近。”裴强强说,由于相似的气候环境、彼此文化的交流互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许多文化遗产从建制到格局,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为敦煌研究院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形成了我国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研发了系列保护加固材料和成套保护专用技术和装备,实现了保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引领着国际土遗址保护的发展方向。
敦煌研究院专家团联合考察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遗址(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通过学术交流及对外合作等形式,加强互学互鉴、分享应用,密切了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郭青林说,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应用已向阿富汗、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正在瞄准国际热点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大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培养顶尖人才,建设引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国际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发平台。
郭青林表示,未来要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为使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一带一路”大视野下,开展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文/新华网 朱霞 宋燕 童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