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保罗 伯格(Paul Berg)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结合猴病毒 SV40 和 λ 噬菌体的 DNA,创建了第一个重组 DNA 分子。
1973 年,赫伯特 博耶(Herbert W. Boyer)和斯坦利 科恩(Stanley Cohen)把伯格的工作进了一步,他们从大肠杆菌里取出两种不同的质粒,把这两种质粒中含有的分别对抗不同的药物的抗药基因 “裁剪” 下来,再把这两个基因 “拼接” 成一个新的质粒,将 “杂合质粒” 导入大肠杆菌,这种大肠杆菌就能抵抗两种药物了,而且这种大肠杆菌的后代都具有双重抗药性,这表示 “杂合质粒” 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分裂时也能自我复制了,这标志着基因工程的首次胜利。
然而脱离生物体,人工分子系统在体外很难繁殖和发育。
为了开发能够复制和进化的人工分子系统,DNA 编码的信息(基因)必须被翻译成 RNA,蛋白质必须被表达,这些蛋白质的 DNA 复制周期必须在系统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们一直想创造出一种反应系统,在这种反应系统中,DNA 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得以表达,同时这些基因也在执行它们的功能。
近日,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在细胞外成功地从 DNA 中诱导了基因表达,这是所有生命的特征,并使用无细胞材料(如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外进行连续复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Synthetic Biology杂志上。
(来源:ACS)
本研究由 JST(日本政府为振兴科学技术设立的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机构)下 “大规模基因组合成与细胞编程” 研究领域 “自我再生人工基因组复制转录翻译系统的开发” 项目研究主任 Norikazu Ichihashi 教授领导。
该团队成功地将这些基因翻译成蛋白质,并使用一个带有 DNA 复制所必需的两个基因的环状 DNA(人工基因组 DNA)和一个无细胞转录 - 翻译系统,用翻译后的蛋白质促进了原始的环状 DNA 的复制。
研究团队利用在水中形成油滴,以作为细胞外人工合成环状 DNA 合成的环境。环状 DNA 为闭锁构造的 DNA,这种形式 DNA 在细菌中广泛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质粒(plasmid),其基因数量少多在 100 个以内,便利操作的特性使其大量被应用于生物技术上。
此项人工合成技术所运用的原始环状 DNA,带有 DNA 聚合酶 phi29、以及 Cre 重组酵素片段,油滴作用环境中上述两种酵素可被活化,启动环状 DNA 自行复制,并且 DNA 转录所需的酵素也可在过程中产出。
结果显示,相较原始的环状 DNA 片段,60 天后生成的 DNA 已累积一些突变片段,带来的基因表现改变包含:DNA 聚合酶活性提升、Cre 重组酵素对聚合酶的抑制能力降低,这些因素成功地将 DNA 复制效率提高 10 倍。
(来源:ACS)
研究指出,虽然现在的人工基因组 DNA 中只搭载了 DNA 复制所需的 2 个基因,但可以通过导入其他基因来扩展人工基因组 DNA 所具有的功能。例如,由于现在放在无细胞翻译系统中的 RNA 和蛋白质也能从基因组 DNA 中表达,今后,如果载有转录翻译所需的所有基因,只需提供氨基酸和碱基等低分子化合物,就可以发展成自主增殖的人工分子系统,导入膜合成基因的话,有可能产生细胞膜。
如果以本研究开发的人工基因组 DNA 为核心,则可以期待构建出自主增殖的人工细胞,一旦形成这种自主增殖的人工分子系统,现在依赖生物的医药品开发和食品生产等可以被这种系统所取代。生物虽然结实稳定,但是不能方便人类,另外生物的工作原理中还留有很多黑匣子,因此使用生物制造总是有限制。
另一方面,如果是人工建造的分子系统,则只包含必要的要素,全部可以用已知的物质制作,所以设计和控制变得容易。将来,通过使用这样的人工系统,期待能够更稳定地控制目前使用生物的有用物质的生产。
参考资料:
https://thetimeshub.in/biologists-create-the-first-artificial-genomic-dna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synbio.1c00430
-End-
你可能错过的
亲历生物化工行业近四十年:合成生物学可为化工行业提供新思路丨专访厦门大学方柏山
专家评论丨无细胞合成是更有效的高值产品合成手段,但规模化生产仍是待解难题
专访蔚蓝生物丨助力「催化」碳中和,牵手农业巨头ADM,酶制剂企业将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