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运用与前瞻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1-11-19 15:24:49   浏览:9194次  

导读:今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深化行业应用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并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其中在提升公共服务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而这每一项都将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公共服务是政府依据社会需求和法定责任向社...

今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深化行业应用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并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其中在提升公共服务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而这每一项都将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公共服务是政府依据社会需求和法定责任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与福利,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过程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互动交往的过程。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驱动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不仅关乎公共服务效率和满意度的提升,也必将影响到公共服务生产体系的创新,甚至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形态,所以,这一问题值得探索与研究。

一、 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

1. 区块链技术及其特征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有序连接,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技术。通俗的说,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无需第三方背书情况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追溯。区块链作为一种底层协议或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实现价值的自由传递,在数字货币、金融资产的交易结算、数字政务、存证防伪数据服务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

自2017年走出实验室以来,区块链技术已经在社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诞生之初,区块链便是以数字货币的概念进入到大众视野,而后人们才将注意力转移至技术本身。2019年的数字货币领域最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Facebook向全世界宣布了“Lipa”计划。无论Lipa的终局如何,它都在区块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向全世界的民主展示了数字货币的潜力。

政务领域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最多场景之一。区块链在政府工作方面的广泛落地,基于一个简单的技术原理,即区块链能够打破数据壁垒,解决信任问题,极大地提升办事效率。

金融领域应该是区块链技术落地最为“天然”的领域。2019年以来,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中,以跨境支付为主的跨境服务,以及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具有普惠性质的金融产品,是为落地重点。

版权似乎是人们会更容易想到的,区块链适合落地的场景。通过区块链、公钥加密和可信时间戳等技术,为原创作品提供原创认证、版权保护和交易服务,由此大大降低确权和交易的成本。

电子票据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协作创新的领域,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也获得了突破。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具有唯一性,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发票上一票多开、多报、信息造假的痛点。

商品溯源这一功能或许最能体现出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溯源防伪历来是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做区块链业务的必争之地,国内在这一领域的落地应用同样不少。

近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公益组织开始拥抱区块链。在2019年,基于蚂蚁区块链的阿里巴巴链上公益计划正式发布。链上公益计划是一套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的开放平台,旨在推动全覆盖、全透明、全真实的公益生态的建设。

3.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最早来自于经济领域,是指通过改革的办法来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扭曲,进而推动供需平衡。公共服务作为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则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调整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矫正公共服务供需结构错位、推动公共服务供需平衡是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三个路径来进行。

1)疏通并拓宽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

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性是衡量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标准。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建立顺畅的需求表达渠道。一方面应完善现有的制度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包括基层民主制度、信访制度等;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可以发挥工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将公众需求传递给政府。同时,还应健全大众媒体在传达公众公共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

2)完善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机制

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密结合,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来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一方面政府需要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完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目标的协商机制、合作过程的协调机制、合作责任的分担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促使三方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完善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3)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律保障

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使其获得稳定的法律保障。首先,加快公共财政立法。公共财政与公共服务供给关系密切。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需要公共财政给予经济支持。因此,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必须用法律来调整公共财政关系,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义务,规范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次,建立规范、权威的公共服务供给法律体系。应纵向梳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现有的与公共服务供给有关的法律法规,横向梳理不同地方政府现有的与公共服务供给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公共服务供给法》,使公共服务供给做到有法可依。

二、 从“数据洞”到“数据链”:从社会层面理解区块链

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结构洞”就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形成了“结构洞”,也可以称之为“数据洞”。

而在区块链架构中,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交易的完整副本,从本质上说这个副本就是一个数据包,或者说区块,然后使用密码技术将每个区块链接起来,形成整个数据链条。这就意味着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完全去中心化和分散化的,不需要中心系统进行全程掌控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中心系统的垄断性地位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的全面共享和账本的共同生产。同时,每个人其实将自身的各类数字信息(身份、行为、状态)从中心系统处重新拿了回来,恢复了所谓的“身份主权”。

进一步从社会形态看,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的本质在于所有相关主体都能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合成、处理和确认过程中来,也就是说,只有大家都一致认可的信息(指向现实中的行动)才能被确认,而不是某个组织或机构认可的才能被确认。

这种共识确认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社会行为形成的规范效应:在区块链中每一个行为都必须符合程序设定的规范,否则就会被剔除。某种意义上说,区块链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底层的技术:一方面它保证了像互联网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度传播,另一方面又杜绝了拷贝、黏贴问题”。这就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不可篡改、不可抵赖,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体之间的互相信任。

由于无须中心化系统和管理人员的核验与确认,所以区块链技术产生第三个核心机制:自动执行机制。由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记账,同时依靠信息公开、加密技术建立起互相验证机制,因此可以形成不基于中介结构和组织、而是基于网络甚至是网络上某些对象的社会信用关系。

正因为如此,该项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效用,可以引起社会交往行为和模式的连续性变化。可以说,大数据是通过海量数据寻找事物之间强相关联系的各类方法的统称,而区块链则是重新构造数字网络世界的合作规则和方式,进而改变现实合作行动的信息技术。

三、 区块链技术嵌入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服务是新世纪以来政府改革的核心观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的要点是在政府和民众二者之间强调政府的服务性从而提高公民手上的权利。

而区块链在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结构,这种扁平化的特殊数据结构使得区块链技术具备了共识性也就是共享性。区块链技术的共享性、分布式、透明性和可追溯性等特征,适用于促进社会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及服务过程透明化,从而提高政府社会治理数据安全性,推动治理智能化和可信任政府建设。

在公共服务领域,区块链数字身份应用主要围绕四个类型开展:身份验证、鉴证确权、共享信息以及透明政府。

身份验证:身份证、护照信息、驾照、出身证明等都可以存储在区块链账本中,之后不需要任何物理签名,就可以在线处理繁琐的流程,随时掌握这些文件的使用权限。

鉴证确权:公民财产、数字版权相关的所有权证明存储在区块链账本中,大幅减少权益登记和转让的步骤,减少产权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信息共享:用于机构内部以及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实时同步,减少协同中的摩擦。

透明政府:将政府预算、公共政策信息及竞选投票信息用区块链的方式记录及公开,增加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四、 区块链技术驱动公共服务体系变革

区块链技术被视为当今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必将相当长时间影响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变革发展。

区块链技术为削减中介结构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手段,也从根本上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公司的网络化,分配了经济力量,创造了财富,并带来了更加繁荣的未来。新技术在公共部门的大规模运用,也必将对传统政府治理模式以及公共服务体系产生革命性重构。

就目前来看,对公共服务系统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通过去中介化而减少系统的各类交易成本,甚至减少腐败和人为错误,并通过特定的程序实现公共事务的自动核账与自动约定执行,从而提高政府服务民众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通过统一账本的覆盖机制迅速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参与者,并逐步形成网络形态的治理与服务,促进公民之间的直接互助互动,甚至在没有公共管理员的情况下完成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精准匹配度。这两方面共同指向“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形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区块链技术天然适用于多主体协作的业务场景,这与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现实格局十分契合。随着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因信息分散而导致的“各自为政”问题有望缓解,公共服务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增强。以社会资源合力养老新模式为例,该模式主要依托于区块链技术对数据整合、共享的能力。

在政府、市尝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联盟链,三方主动提供各自采集到的需求信息,并直接上链共享,市场与社会组织服务生产方依据养老服务需求信息生产相关服务,生产服务信息上链,政府则据此向符合养老需求服务的生产方分配财政资金,同时,区块链会自动记录养老财政资金的使用数据,便于政府监管,确保养老财政资金专款专用。政府、市尝社会组织明确自身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的角色定位,通过信息技术三者高效协同,提高供给有效性和精准性。

在社区服务层面,物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够形成社区自我治理和服务联盟链,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的边界进一步模糊,居民们可以在老年照护、旧货分享、志愿服务、垃圾分类、公益积分等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互动和协作。

2)公共服务方式智能化。在技术运用的大背景下,公共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必然不断提升。得益于区块链等网络技术,公共服务网络可实现安全可靠的信息共享与自动执行合约。人们将相关的信息与智能设备关联并进行自动执行程序编写,使得相关公共服务能在预先定义的规则下得以执行。

例如,哥伦比亚的司法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金融机构发布和实施禁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传统模式下,禁令发布和执行涉及到许多公共、私人或公私混合的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处于不同辖区,而且各个金融机构独立地执行禁令,一个人又可以在多个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因此会导致多个机构对同一个人执行禁令,既增加了成本也无法保证公平。区块链司法禁令文件管理系统能降低禁令执行成本,提高禁令流程的执行效率,并改善涉及该流程的实体之间的协作。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数据的方式可实现信息的透明与共享,司法禁令相关文件在系统中发布,所有参与者可自动查询并保留文件副本,这使得所有参与者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禁令执行的所有情况,信息共享互通又能避免金融机构对同一人重复执行禁令。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要求所有参与者共同写入、维护相关禁令文件,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协同。

3)公共服务内容精准化。在传统行政思维的影响下,公共服务需求识别和匹配依然强调单向式的管理模式,即自上而下识别、挖掘、分析以及研判。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现实需求的复杂化、多样化,这一传统的需求管理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有效胜任现实状况。而区块链技术的集约化整合功能以及结构化筛选功能无疑为体系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能够建立需求表达、识别、挖掘、分析以及研判的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平台。

同时,同一账户需求信息的集成与交叉验证则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准确性,进而提升了政府准确识别公共服务需求的能力。智慧城市的许多案例都体现了这种运用:在公共交通的配置与管理过程中,公民通过自动上传、更新出行信息,政府相关部门便能依据公民出行频次、出行时间以及出行工具选择偏好等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配置好交通工具的类型与数量。这不仅增强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更有助于提升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4)公共服务管理闭环化。从需求识别到服务供给,然后到效果评价,并将效果评价反馈给需求识别,才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因此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精确化无疑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中重要的一环,而区块链技术集约化的整合功能、透明化的追踪功能无疑有助于全面捕捉、整合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信息资源,进而提升评估过程的科学化和精确度。这在现实中已经开始运用,如陕西省“陕数通”的上线将陕西咸阳公安、民政、社保、医院、银行等市县镇三级1300多个单位部门涉及的85类数据上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累计发现问题数据55577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312条,新识别1512人。毫无疑问,“陕数通”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具体应用就是对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匹配的探索。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也有助于为公共服务过程中的非政府主体赋能,从而实现单一评估主体向多元化评估主体的转变,进而提升我国公共服务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

进一步来看,虽然区块链对中心化系统和统一主体有消解作用,但从更基础的角度说,现代技术背景下的政府功能和作用并非完全被弱化。除了在具体场景中运用这一技术,政府还应该成为区块链共享基础设施的供给者,从而使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能够有序创建区块链应用程序,并确保其安全、可靠、合规,同时创建建设和管理标准,便于技术的推广和充分运用。无论信息系统如何强大,还必须有人设计、操作和维护这个系统,这时,政府可以扮演一个值得信赖的管理员的角色,“负责启动和操作注册表,确定交易规则并审核应用程序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这甚至被称为政府的“再中介化”过程。

总体来说,技术并非万能,但技术能推动诸多社会性变革。在信息沟通技术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在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和交流,正日益重塑着两者之间的关系甚至两者自身的形态。在技术快速发展和运用的状态下,国家和社会力量能够相互赋权,其最终结果可能是为双方一同创造更多的权力,而并非是单方输赢的结果,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也许能够最有力地证明这个道理。

END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