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IDC曾作出判断:云从科技正在从中国AI四小龙中的挑战者崛起为领导者。目前来看,这一判断正逐渐变成现实。
10月19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公布了首批多方安全计算金融应用测评结果,仅5家企业通过测评,其中就有云从科技。另外几家分别是百度、腾讯等知名度更高的企业。
不仅如此,近期在上海举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云从科技携手四川天府新区获得“宜居和包容大奖”中国区冠军。
类似的奖项还有很多,近几个月以来,云从科技奖项拿到手软,各方面都渐入佳境。
云从是怎么做到的?对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云从又有着哪些经验和思考?
前不久,云从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刘君参加了由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雨前顾问联合主办的中国(成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并发表演讲,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享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刘君首先指出,云从科技从机器视觉起家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从“感知、认知到决策”的完整技术闭环。
“基于这个闭环,云从发布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旨在提升人与机器的协作效率,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刘君在演讲中说道。
正是基于这个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云从得以在智慧金融领域与400多家银行达成合作,在智慧治理领域成立5个公安部合作建设平台,在智慧出行领域覆盖10大机场中的9座……
这些领域都和当地的数据政府、数字经济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其实云从已经借此跨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大门。
接下来,刘君开始分享自己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从建设阶段、标准制定、技术架构、数据互通、场景运用、运营方式和产业带动共7个维度展开。
在发展阶段层面,刘君的观点与去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他认为,智慧城市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一个过程,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经之路。
在标准制定层面,刘君指出:“在智慧城市里面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在网络层、安全层等设置统一的标准,但标准制定除了共性的东西,更多是个性的东西。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都不一样。”
因此,刘君认为,智慧城市的标准制定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城市的个性。
在技术架构层面,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搞分层解耦,数据互通,在每一层都选用合适的AI技术,从而让整个系统变得更优秀。在这个过程中,决定AI运用到哪个场景、如何用、如何用好的都是人。
而在云从科技的构想中,今后或许会有一个叫“智慧业务流”的工具,可以在各个层面对AI技术进行自动的调用、匹配,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
在数据互通层面,刘君鲜明地指出,数据互通光靠一纸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而是要基于具体的场景,在用户隐私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分享;同时,我共享出来数据,大家也能为我贡献数据,这种互惠互利的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在场景应用层面,刘君认为,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智能体、一个生命体。它的AI使用场景是需要不断进化、不断完善的。
因此,需要AI团队、行业专家与政府管理者能够坐在一起,持续不断地打造新AI模型,新的AI场景模型。
在运营方式方面,刘君说道:“以前是建设和运营二者分开,现在越来越流行建运一体,因为AI能带来降本增效。未来,或许可以让第三方承担建设经费,实现跨界运营。”
比如,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餐饮店进行管理,利用AI技术对后厨自动识别,掌握穿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规范、有没有老鼠等信息。同时,跨界运营也包括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主体。
最后,在产业带动方面,刘君提出,采用分块的方式吸引产业会显得杂乱无章,由优秀的AI企业牵头带产业进来或许更好,因为它们的理念可以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可以牵头上下游的生态企业,带动整个产业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