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推动城市的“智慧”发展?10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探讨。
【像搭积木一样构建智能应用】
“数据现在被定义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生产要素,我认为数据带来的价值将超过前面四个要素的总和。数据不会被消耗,而前四个生产要素都会被数字化。”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郑宇说。
近些年,京东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相结合。据介绍,京东参与了搭建雄安新区的数字底座,汇集了雄安三县66个委办局的历史数据,实时对接7大社会企业数据,实现了数据共生。“比如,我们通过对电网数据的感知和态势分析,可以判断每个区块的用电量负荷,提前预警,并找到最近的工作人员一键派单,形成一个闭环。”
郑宇认为,针对城市治理过程中需要大规模时空预测、辅助决策等需求,如交通流量预测、人流聚集预警等,城市操作系统应该提炼出可复用的人工智能模块,使得众多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构建智能应用。
【上层建筑要及时适配数字化】
“今年春节后的第一天,浙江省召集了万人大会部署数字化改革。从2月18日之后,每两个月就开一次会。”新华三集团副总裁、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智慧城市总架构师张鹏介绍,他们正在参与这场数字化改革,它提出了三个推动:推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规划;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张鹏看来,当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互联网成为重要的生产关系、云计算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时,上层建筑如果不及时适配,治理的认知、理念和方式如果不变革,再好的数字化系统也会沦为花架子,甚至阻碍数字化已有的成果。
【不能忽略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说。有了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制造业、医疗、城市治理、农业以及交通的“智慧”水平,但不能忽略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比如自动驾驶事故、隐私数据泄露,以及人工智能系统被攻击者劫持,数据或模型参数被操纵等。
对此有何安全对策?何积丰认为,要做到算法的可解释性,建模前要分析数据属性,做到数据可视化;要在隐私保护策略下进行机器学习;要对人、机、物融合系统进行可信验证、仿真和测试;要对可能的攻击和威胁进行安全评估,进行主动防御;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已成基本共识,还需探索建立广泛认可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