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逐渐深入各行各业,智能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延伸出对新兴科技的探讨。
10月9日,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百度公司共同举办的“2021中国智能媒体传播青年论坛智能传播与数字平台会议”于上海召开。来自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牛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高校与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社科领域与新兴科技的融合等话题展开热烈探讨。百度高校合作部副总监计湘婷受邀出席,介绍了百度在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诸多探索与实践。
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来自产学界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研究课题多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各种社会议题。他们所关注的,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外,亦有人与人工智能等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关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百度高校合作部副总监计湘婷以“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产教融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性。她认为,人文社科与新兴科技之间的“互联”意义尤为深远。“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多个人文社科的场景下展开研究与应用。相信两者之间的结合与互动,必然能以各自的优势,推动两者向更好、更快、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学科融合、专业共建,人才培养是关键。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较大,能将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紧缺。计湘婷提到,“百度现在所做的,就是把产业界的真实需求和标准,从一开始就融合到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去,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充分融合工业界的思维。”她期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与学界各领域专家保持密切沟通,联动企业与高校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向深度合作方向发展。
对于人文社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认为,近些年,人文社科开始出现诸多批判性、反思性的研究,这对于推进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她认为,交叉学科的认知在未来越来越重要,对于技术的认知,既需要由外而内的常规模式,也需要由内而外的“hard模式”,这对于社科类的同学,既是挑战,也是激发。
跨学科融合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趋势,也是实际项目研究中的需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马中红谈到了人文社科学者在学术研究时会遇到的一些“软肋”,例如传统研究方法是通过调研问卷,辅以网络抓取获得基础数据。但大量的数据获取后,如何整合处理,如何高效分析数据,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若学生能具备计算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背景,对于学术研究的方法、思维模式上都将是一种突破。
作为目前国内AI企业的“头雁”,百度在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方面落实了一系列举措。自2018年起,百度面向高校一线教师举办深度学习培训,迄今已举办25期。近期,百度专门面向人文社科类高校教师开设“社会科学家的第一届人工智能课2021计算社会科学师资班”,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思考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AI教学的新可能和新模式。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人文社科与新兴科技之间的“互联”意义尤为深远。曾有学者描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科技是车,人文就是刹车和方向盘。人文社科学者们主动地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能够保证科学的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使科学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在这一层面上,以中国社科院为代表的学术界,以百度代表的科技产业界,都在为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贡献着源源不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