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神舟十二”归来后,“神舟十三”也蓄势待发,此次它也将携带三名航天员进入外太空,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空间站将迎来首位女航天员,并且在轨时间由原来的3个月增至183天,可想而知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哪三位航天员将来执行此次的载人航天任务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心先做一个小调查,你们希望这次神舟十三号是哪三位宇航员执行任务呢?
当然,为了保护好航天员,我国是不会提前公布航天员名单的。
那为什么说此次会迎来首位女航天员呢?
因为据有关知情人透露,早在9月中旬“天舟三号”便载着物资提前进入太空,为“神舟十三号“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而这运送的5.6吨物资中包括了为女航天员准备的卫生用品,及其化妆品等,这就意味着有一位女航天员将参与此次“神舟十三”的在轨任务。
现今我国有能力参与航天任务的只有第一批和第二批的航天员,总计21人,第一批航天员共计14人,其中就包括被大家熟知的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等,他们平均年龄53岁,有着丰富的航天经验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第二批航天员共计7人,其中就包括着两位巾帼英雄刘洋和王亚平。第三批航天员现如今都还很年轻,还在老干部的带领下不断求取经验和努力培训阶段,至少都还需3到4年才有机会执行飞行任务。
扣除三位刚完成“神舟十二”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加之第一批光荣退役5位航天员,也就是说此次航天员将在13人之间产生。其中13人中又有2位女生,这也就意味有11位男航天员要竞争着宝贵的两个席位。
原本可以功成名退的杨利伟也在这11个人当中。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参与过太空任务的航天老将也许不需要再训练,就能够继续执行任务,但你终究是错的。
身为老将,他们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全程参与训练,就为了保证自己能完美完成每一次国家交付的任务。同时他们还要帮助指导新一代的航天员学习与训练,传授自己的亲身经历。
首先说说女航天员,就目前的新闻来看,王亚平的可能性是大一些的,因为她曾经是“神舟十二号”的备选航天员。
而这11位男航天员中,机会较大的当属邓清明,他是现如今唯一一位现役而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航天员,早在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中,他就在备选组内,可一次次都与他失之交臂,望着自己战友乘上飞船直上九天,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渴望。
就为了能有一次上天的机会,兢兢业业辛苦了24年,他也曾经说过: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不备,他将时刻准备着,随时为国出征。这也许就是航天精神吧,也希望此次“神舟十三号”他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也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些为航天事业不断努力的英雄们。
执行任务期间怎么保护隐私呢?
首先,无论是男航天员还是女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隐私都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她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卫生间也和地面上的并无差异。
在女航天员生理期这一方面,美苏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失重的空间中,出血可能在子宫内堆积,甚至“逆行月经”,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那国际空间站的女宇航员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实则她们从根本出发,通过食用避孕药来防止经量过多。NASA的有关专家推荐使用长效可逆的避孕药,因为这种药物经测试在人体内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并且不需要经常使用。
经过相关资料的查询,国外无一例外都是使用避孕药来解决女航天员的生理期问题,然而国内这些相关问题仍是处于保密阶段,我们无从得知,可能参考国外使用避孕药,也可能我们有自己的处理方法,这一切都得等“神舟十三”升空后方才知晓。
“神舟十三”为什么会推迟呢?
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天气原因
火箭在升空的几分钟内会经历不同高度所带来的温度、风速、风向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天气因素一点点的变化都可能给火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例如早些年美国的“挑战者”号,就是因温度过低,导致橡胶密封圈破裂,使得气流进入助推器从而产生爆炸,机上7名航天员因此丧命,所以对天气因素要严格把控。
有人认为9月多地发生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也许是多雨的天气影响了火箭的发射,但其实并不是,担任发射任务的东风航天城并没有受到强降雨的影响,反而此地晴空万里,气候正佳。
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火箭发射不单单看火箭发射场地的天气情况,还要考虑到飞行路线下的天气情况,火箭飞行的初段和中断地处陕西和山西两地就有强降雨的存在,而这些地区的天空肯定有云团堆积的存在。
这肯定会影响到航空测控的精准度,毕竟我们要做到的是万无一失,任何可能威胁到火箭正常升空的因素都不能存在,我们要做到对航天员,对火箭的绝对负责,所以这也许是火箭推迟发射的原因之一吧。
发射时间公布不够官方
10月3日这个“官方消息”来自于“观摩‘神舟十三’号发射”的安排之中。综合以往,具体发射的日期都是由航空办事处发布,但现今办事处仍然毫无消息。
任务周期的变化
“神舟十二”还未发射时,非官方就公布了“神舟十三”10月3日发射的这个时间,也就是说“神舟十三”发射时间的这个消息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
那也就意味着这三个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航天任务可能会做一些调整以及任务点的变化,由此看来没能如期发射也是在正常不过的,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说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滚动备份、伴飞的意义又是什么?
“神舟十三”已经和长征二号F遥十三捆绑在在发射区等待发射,带着中国三位航天员再一次为国出征,奔赴“战场”,继续中国空间站的“装修”任务。
在发射区有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除了“遥十三”外还有另一枚火箭,没错它就是“神舟十三”的备份火箭“遥十四”。
为何我国航天事业都是采取“一组执行,一组待命”的“滚动备份”发射模式呢?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始终追寻脚踏实地、低成本、有计划、安全可靠的模式进行着,“火箭+飞船”的火箭模式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而我们没有一味的学习外国的航天飞机是因为成本太高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苏联“暴雪”号就因维护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
而且安全性还有待提高,美国的挑战者7位宇航员的生命和“哥伦比亚”号返回失事7条宇航员的生命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我国在长征二号捆火箭的基础上,根据运载能力和安全运输问题上改良研发了长征二号F,他是21世纪中国研制的火箭中最高、最重、也是最可靠的。他的运输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而他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增加了故障检查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在发生事故后可以第一时间让航天员的安全得到保障。
它在1999年11月21日首次参与了航天飞行,运载着和它一样属于“新生命”的“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可以说这次任务是完美无缺的。
也在2003年,年满四岁的长征二号F火箭便随着“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携带着我国首位进入外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杨利伟在太空遨游21小时后也成功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了这一跨时代的任务,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为了进一步确保发射的万无一失,我国航天开始启动“滚动备份”的模式。探月工程、载人航天都是采用“发射一发、备用一发”的模式。
就如近些日子返回的神舟十二亦是如此,神舟十二伴随着长征二号F遥十二成功升空,与此同时地面上的遥十三也时刻准备着,当有危急时刻,它会义无反顾得升空实施营救或者接替任务工作。
中国空间站的首战告捷,并不是我们开心的时候,这仅仅是我国航天的开始,我们不应放松警惕,应时刻准备着应对这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所以这个“滚动备份”模式的背后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我国对“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一宗旨的深化研究。
于此同时,地面还有还存在着“伴飞空间站”,在航天员即将进入太空的前一段时间,便在这其中训练,模拟学习操作中国空间站。
所以航天员上天面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能保证效率,这一切的功劳都得归功于“伴飞空间站”的存在。
它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在太空的空间站执行一项任务时,地面的“伴飞空间站”会先进行实施模拟,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可让航天员依据这些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太空空间站和伴飞空间站在航天员升空后是处于同步状态的,有利于了解天空中最真实的情况,说到底这是安全保障贯彻始终,无论进入空间站前还是进入空间站后。
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对航天事业脚踏实地的态度以及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为什么我国航天事业会发展得如何迅猛?
国际因素
外国人对我们学术知识的垄断,挫伤不了中国精神肉体,打击不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动摇不了中国人必胜的决心。
我们依旧短时间自己的空间实验室,我们依旧掌握了完整的空间对接技术。也正为“只有自身拳头硬,才不会被他人欺负”的精神才有了今天航天技术的发展。
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航天事业工作者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就如愚公移山,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将一生都献给了航天事业、献给了祖国,才让那个当初遥不可及的梦想足以照进现实。
航天员必胜的决心
每个航天员都为了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没日没夜的辛苦学习锻炼,每个人都抱着随时为祖国献上生命的准备,他们心中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致使他们每天都能保持到最佳状态。
从最初的杨利伟的出征的光荣宣誓到现如今中国太空空间站的建设。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征途星辰大海,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强大。向那些甘愿默默在航天事业上耕耘一生,不惧困难,任劳任怨的航天工作者敬礼。
中国航天如何逆袭成“航天大国”?
这一切都是老一辈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习惯所造就的一切,都是以前万恶的资本世界对中国的不断打压,对航天相关知识的垄断,导致我们只能选择自主研发。
可以说现在的一切都是国人自己在摸爬打滚中摸索得来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有了自己牢靠的科研根基,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遥也许就是这牢靠的根基才有了现如今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
还有就是中国不畏生死的精神,面对危险,我们勇往直前;面对事故,我们无路可退。中国航天的发展便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实写照。
回望中国上下五千年,祖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好的一切不是上天安排好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不断努力,靠自己的不断坚持。
脚踏实地,不畏艰难,不怕苦不怕累得来的,这也就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逆风翻盘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