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人民日报第13版政治专栏针对本月施行的《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刊出了题为《网上审案,便民又规范》的评论文章。其中明确指出,探索区块链存证,是近年来人民法院推动互联网司法在技术应用、程序规则、实体裁判等领域全方位升级中的重要一环。
文章指出,《规则》首次从司法解释层面构建形成系统完备、指向清晰、务实管用的在线诉讼规则体系,是目前有关在线诉讼集成度最高、适用面最广、法律层级最高的规范性文件,被视为“网上打官司最权威的规则”。
《规则》共39条,明确了在线诉讼的法律效力、基本原则、适用条件,涵盖了在线立案、调解、证据交换、庭审、宣判、送达等诉讼环节。《规则》的正式施行,将进一步规范在线诉讼流程,提升审判质效,便利人民群众参与诉讼。
文章提到,在一起网络著作权纠纷中,原被告用上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版权局共同搭建的“版权纠纷非诉调解平台”。经过双方同意,法院将双方协议部署至区块链上,如被告在履行期内未履行义务,将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动执行。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介绍:“本案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自动执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司法场景特别是执行场景的变革性创新探索,有利于切实解决执行难。”
文章强调,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公证机构、第三方存证平台的大力推广,区块链存证使用愈发广泛,但区块链存证的审核一直是司法实务中的难题。对此,《规则》首次规定了区块链存证的效力范围,明确了区块链存储的数据具有推定上链后未经篡改的效力。
自从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规划》,第一次把区块链纳入新技术范畴并作前沿布局开始,各界对区块链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就从未衰减过,但由于本身的一些技术特性,区块链的落地速度并不快。
截至目前,金融、政务是区块链应用最成熟的两大领域,《规则》的正式施行,将彻底扫清区块链在政务领域司法实务板块的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