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幻想过人类的未来?
我们是享受机器的服务?
还是会被机器取代?
无论如何,现实中机器正在不断进化!
人工智能
2011年3月17日,
“沃森”超级计算机参加美国著名智力问答,
打败了人类冠军。
2016年3月9日,
“阿尔法狗”围棋人工智能程序,
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你不是在做梦,
科幻片中的一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正在将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
从概念推向现实。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李德毅。
无人驾驶
01
李德毅,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
1967年他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也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
然后前往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学成以后,他谢绝高薪毅然回国。
他参加多项电子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
最早提出“控制流一数据流”图对理论,
以及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
证明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
在智能“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和智能驾驶中,
他运用云模型、云变换、云推理、云控制等方法,
用于不确定性认知和云计算,
取得显著成效。
东南大学机械学院庄伟超博士称赞他:
“李院士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
回国报效祖国,是东大杰出校友,
是我国自动化学科领域带头人。
在工业自动化通用控制技术方面,
他的研究成果丰硕,
曾获得多个发明专利,
国家和省级科技奖项。”
近两年,李德毅研发的无人操作系统,
在国内外同一领域内领先,
他还预打造全球首台无人驾驶电动卡车。
看一下他所拥有的所有名衔,
你就可以了解他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理事长、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2012年11月,李德毅带着他的团队,
在北京与天津高速公路封闭的路段,
进行了汽车“无人驾驶”试行。
这次测试的结果很完美,
“无人车”自主超车12次,换道36次。
令媒体最为震惊的是:
汽车内使用的只是比较简单的雷达,
而不是世界上最先进,
进价为¥70多万元的“美国64线激光雷达。”
他的自主创新令国人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
而生活方式也跟着改变,
人们通过“摇一摇”来交友、找饭店、K歌等等。
但摇出来的地点,却与实际相差不少,
少则几十米,多则上百米,
给在建筑密集分布的大城市用户,
带来“找一找”的麻烦。
还好这时代出现了李德毅。
2013年6月5日,
在第五届云计算机大会上,
李德毅表示:
定位导航如果用“云计算”技术提供定位精度校正服务,
可使定位精度达到1米。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
云计算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
就意味着只要给老人、小孩配一只手环,
即使丢失,找到也只是分分钟的事。
云计算让精确定位成为可能。
2016年5月7日,
李德毅院士成为《开讲啦》栏目特邀的开讲嘉宾,
他以撒贝宁所称的“太特别”“史无前例”的出场方式,
乘坐着自己研发的“无人驾驶”的汽车,霸气出常
他说:
“从这个图上,你们可以看到当前的传感器,
如果前面人行道上人多了,
你从我的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了。
如果前面的空间小了,
速度就会自动降下来!
车上用的驾驶脑,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小的驾驶脑!”
李德毅
02
在江苏省泰州溱潼古镇,
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旧居,
1944年11月28日,
李德毅就出生于这里。
他的高祖父李承霖,
是清代道光二十年的状元,
咸丰初年,李承霖购置了有百年历史的老屋。
李氏旧居
1890年曾祖父李贞发手书一幅80字贴--李氏家训
并悬挂这座老屋厅堂上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愤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他告诫子女要爱家爱国,勤学苦读,修身养德,奉献社会。
李氏旧居
如今的“李氏旧居”成了溱潼古镇的热门景点。
上海、山东等地的家长们会带着孩子,
专程前来感受人文气息,
而导游必讲的一句话就是:
“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六院士。”
“弟兄六院士”
李德毅本人拥有两个院士头衔、
他的亲哥哥李德仁拥有三个院士头衔、
而他的堂弟李德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家是个大家族,
李德毅的父亲排在兄弟中第四位(总共11人),
李德群是五叔家的孩子。
在良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李家子女,
很多人在国防、教育等领域,
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可以说:李氏家训成就了院士之家。
这“六院士”既是乡亲父老的骄傲,
也是我国科学界的传奇。
2018年2月17日,
李德毅院士曾携家属一行人,
回到家乡溱潼古镇探亲。
面对乡亲父老,
李德毅介绍了无人驾驶研究方向及成果,
并表示如果家乡有人工智能项目,他愿意献策出力。
而他心中也深深地感叹家乡发展的日新月异。
03
李德毅院士,之所以如此优秀,
是因为他从小就树立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圣贤思想。
当他在工作中遇到难以抉择的问题时,
总是想法设法去解决。
李德毅
有一次,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辆“无人驾驶车”在行驶中,有辆车突然冲着它开过来。而它的左、右边都有骑摩托车的人,只能选择向左或向右,面临此情况,将如何选择?
他停顿片刻,理性的作了回答:“ 保持不动。”
面对“无人驾驶车”安全问题上
他一直秉承的设计口号是:
“我的车子永远不会追尾,
但别人可以追我的尾”!
无人驾驶
他时刻关注弱势群体,
并致力于“无人驾驶”技术,
帮助残障人士出行方便。
他设置了“语音驾驶、触摸驾驶、眼动指挥”新应用。
同时也呼吁多开发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技能。
他希望“脑科学”跟“人工智能科学”这两个强大的科学,
不要只考虑着计算问题,
要同时利用记忆和交互功能,
进行跨界创新。
作为长者和前辈,
他重视对年轻人的实践教育:
“作为每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
要动手,要实践,
如果没有载体承载科学问题,
本领就练不出来。”
他自己坚持几十年如一日,
亲自动手搞科研,
每次试驾车上,
都可以看见他亲力亲为的身影。
亲力亲为
李德毅院士在自己梦想路上的执着,
还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和对科研不懈的热情。
他以科研为一生的乐趣,至今仍奋斗在科研一线。
他说:
“我们走过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当我们站在历史关口,我想这个社会,我们应该用智能来命名。”
几年来他持续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单一作者的论文,
坚信应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念,
这一份对梦想的执着和热爱,令人感动。
也更深地理解到,这样的执着,就是现在流行的匠人精神。
这份精神便是中华民族信仰的筋骨,
是重铸时代信仰坚实的力量源泉。
人工智能
未来,当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着,
人工智能带来的优雅出行的生活方式时,
应该也不会忘记,
像李德毅院士这样的先驱。
正是他和一些具有信仰筋骨的前辈们,
撑起了科学的信仰,撑起了时代的信仰。
正是他们在前面开路,
以爱国的热情、严谨的科学态度、优秀的品质,
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我们人类才会不断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