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
新一轮产业变革的
重要驱动力
正在重塑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活动各环节
从衣食住行
到医疗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就像
新时代的“电力”
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
▲上海首批“AI+园区”试点应用场景的张江人工智能岛
上海是最早提出把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的城市之一。在这片沃土上,人工智能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从产业层面的硬科技角度上看,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达1149家,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实现50%左右逆势增长,行业复苏态势明显,2018-2020年的年均增速为29.5%。上海正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和前沿理论研究平台+应用创新平台+重大算力服务平台”的多层次、全链条覆盖的AI创新体系。
从人工智能的软实力上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影响力最大、最高级别的盛会,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明日(7月8日)在上海举行。以“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为主题的大会将围绕“AI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方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前沿进展。这是第四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对比往届,可用三个“最”来描述:最新前沿方向、最全行业生态、最优应用体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最优应用体验方面,体现在线下线上智能会展、场内场外智慧体验。
一是展览内容更丰富。今年的线下参展企业预计突破300家,其中,首次参展的企业比例超过40%,上海以外地区企业、外国企业占比超过50%。首发首展亮点包括商汤AR自动驾驶导览小巴、美团城市低空配送网络、优必选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燧原邃思2.0芯片、中移动光伏智能检测系统、星环数字化转型“魔方底座”等。
二是应用体验更智慧。用AI技术办AI大会,在会场这个“核心点”上,建好一座AI赋能的智慧场馆,呈现一条AI应用的精品路线。围绕会场周边,打造无人驾驶、无人工厂样板等经济数字化场景、世博源智慧商业等生活数字化场景、临港新片区“时空AI”等治理数字化场景。大会还将创新推出数字人民币体验、AI+王者荣耀电子竞技等活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参与体验。
三是云上会展更生动。今年大会所有论坛活动除了少数闭门会议,都将提供线上直播。线上云平台升级为2.0版,打造云直播、云会尝云展览,进一步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开幕式
一位参与过前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头部大数据企业负责人表示,第一届大会是搭个台,之后一届比一届办得大办得好,折射的是大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是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崛起的缩影。“第一届时,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还不能说绝对领先,但是通过大会的招牌效应,以及运用场景的引领,现在头部的人工智能企业都会希望在上海落地,这就是上海人工智能的‘软实力’。”
事实上,在过去的这一年,上海继续秉持以应用驱动产业发展的理念,牵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克服去年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危中迎机,逆势增长。
作为基础研究和前沿理论研究平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究所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等研究机构落户上海,攻关重大基础理论,打造人工智能战略科技力量集群。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微软一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等技术开发转化平台揭牌成立,连接理论算法与应用实践,加快关键共性技术转化落地。
作为应用创新平台,商汤、依图、明略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授牌,商汤、依图、上汽、腾讯、深兰、寒武纪、优刻得等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立,亚马逊、IBM、阿里、百度、华为、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沪布局,促进面向行业的技术应用研发,形成赋能示范效应。
一系列的“首发”也诞生在上海。依图科技“求索”系列云端芯片、天数智芯7 nmGPGPU芯片、腾讯AI开放平台、华为全栈式AI战略和AI芯片、寒武纪云端和终端芯片、商汤重大算力平台等在上海首发。
壁仞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凌岚在谈及为何选择落地上海时表示,“上海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不管是从政府的扶持力度、人才密集程度、高校的密集程度都是芯片产业最好的条件。”壁仞科技创立于2019年,致力于研发原创性的通用计算体系,建立高效的软硬件平台,同时在智能计算领域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目前,人工智能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围绕“东西集聚、多点联动”的布局,已形成具有标志性的产业集群。
“东带”以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浦东张江智能产业+科创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岛已成为国内行业产业和应用标杆,并逐渐推动由岛扩区发展模式;临港新片区积极引进地平线等领军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稳步开展。
“西带”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启用,吸引国际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微软亚洲研究所、上海期智研究所等在此落地。基于国产芯研发出的智能产品在西岸“智塔”35楼的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展出。此外,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等区域产业正集聚发展,杨浦、静安、普陀、长宁、宝山等各区域人工智能特色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速推进。
以此为基础,应用赋能不断深入推进。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累计开放3批58个应用场景,发布洋山深水港、申通地铁、华东无人机基地、张江科学城等综合性应用场景。推进全国人工智能“揭榜挂帅”赛道建设,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视觉图像身份识别、智能传感器等赛道,开展测评工作,梳理一批行业标准成果和政策瓶颈。
中科院微系统所“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商汤AR自动驾驶导览小巴、天数智芯从零突破GPGPU等等技术突破成果不断在此展现。
这样的布局必然引来多层次人才的集聚,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从业人员达18.7万人(2020年7月)。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落户上海发展。上海11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9所高校设置本科人工智能专业,38所高校开设104个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2019年招生数11490人、在校生数35492人,为人工智能发展储备大量后备人才。依托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建立人工智能平台基地,依托仪电集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电科所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培养出大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除了人工智能产业链完备,配套的资本支持也在上海汇聚融合。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完成首轮资金募集,设置“上海AI会客厅”,与上交所共建“科创板AI产业工作站”,打造人才、科技、产业、资本等各类要素联通、对接、整合的“一站式”平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将全力推动建设融合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支撑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在线新经济,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治理、生活、经济领域的深化应用。重点推动智能芯片、关键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构建自主产业生态,继续打造创新型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深化,满足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深层次发展需求;持续扩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推进重点企业服务工作,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在资本、市尝人才等方面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争取“十四五”期间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左右,2025年达到4000亿元。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