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成
(作者樊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人脸识别一定要穿上衣服#冲上热搜。有博主称,人们使用App人脸识别功能时,摄像头拍到的区域会全部被上传,并可能被后台的工作人员看到。而很多用户误以为人脸识别系统只会将人脸的部分上传,于是,他们可能在趴在被子里、洗澡、和另一半拥抱时做人脸识别。得知这一真相后,网友纷纷表示“社死”了。
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企业后台人员能看到人脸识别图像,这可能涉嫌违规,“现在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大企业和头部企业都采用隐私计算技术,一般只给客户提供脱敏特征码用于比对,不会把图像传到后台。”也有专家提醒,人脸识别上传的图像不只是人脸部分,而是摄像头能拍到的全部区域,这应该成为常识。要避免这样的尴尬,公众需要提高对隐私泄露风险的认知。
但问题是,对于大众来说,这真的是常识吗?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进行人脸识别时是裸着的,还有人表示自己常在蹲厕所时进行人脸识别。而热搜背后弥漫的诧异和愤怒的情绪,就是最直接的反馈:很多人未必真正了解人脸识别镜头的覆盖范围。甚至,还有一些人会天真地以为,人脸识别就是给“机器”看看,所以对着装打扮无所谓,也不在乎是在床上躺着还是在厕所蹲着。
这一点,从报道中后台工作人员的反馈来看,同样可以得到验证。有自称任职于风控体系的网友就表示,自己可以看到人们上传的人脸照,“真的好多裸露的”“尤其夏天审核的时候会看到好多光膀子大叔”。所以,指望用户天然就知晓一些技术原理、天然就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是不现实的。再说了,需要人脸识别的场景越来越多,难道都要梳妆打扮一番?这不比输入密码更麻烦?
说白了,这些信息应该由人脸识别应用单位及平台来告知用户,把隐私范围、操作规范、安全风险等,都尽可能地通过醒目的方式传达给用户。寄希望于用户“本来就该知道”,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相反,如果任凭这种人脸识别先行、用户学习在后的模式泛滥下去,最后的结果必然不是用户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了,而是在温水煮青蛙的氛围中逐渐麻木,对隐私泄露风险选择了“躺平”。
今年4月,《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人脸图像应在完成验证或辨识后立即删除,若开发商希望存储人脸图像,要经过数据主体单独书面授权同意,书面授权形式包括通过合同书、信件、电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授权。
国家标准虽然还在征求意见,但是传递出的安全底线和监管原则,却是值得应用单位和企业平台重视和吸取的。严格来说,企业后台人员能看到人脸识别图像,这可能已经违规了,对此不能默许之。牵涉个人信息无小事,人脸识别的应用,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在做足了隐私保护和安全验证后,再推向市常
去年10月,《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被提请至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拟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类似的打补盯立规矩的做法,应该多起来、全面起来。
人人生来都有脸,但世上本没有人脸识别。人脸识别说到底还是要为人服务的,在个人隐私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可以走慢一点、收敛一点,等等规范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