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活动举办。北京市经信局供图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 (记者 杜燕)6月9日,北京启动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通过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创新应用工程,计划到2025年底打造形成以全球领先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工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为特征的人工智能生态格局,努力把北京建成世界人工智能领军城市。
全国唯一全市区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今年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北京成为中国唯一的全市区域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6月9日,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启动活动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致辞中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布局的高度,肯定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他表示,希望北京不断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探索取得新突破,以智慧城市、“科技冬奥”等方面为重点方向,加快推动融合应用,将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一批产学研用紧密耦合的创新联合体,营造世界一流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全球人工智能领军城市,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经济标杆城市,工信部将继续支持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强部市协同,助力北京成为智能科技和智能经济高地。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将立足“两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紧抓发展机遇,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鼓励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同时创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金融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有效对接,要求相关部门要利用好北京“两区”政策,积极对接国家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各区各部门要借此机遇,加强与北京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人才、资金、场景、数据等方面做好配套,推动建设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形成辐射京津冀和全国的产业发展高地。
实施方案明确先导区建设具体安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锋对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全面介绍。他指出,北京人工智能正在从原始创新为特征的研发带动阶段进入应用创新为特征的赋能实体经济阶段,提出了“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创新应用,以及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体系、合理布局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要素高地、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四大基础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策突破、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投融资机制、培养聚集人才等五大方面明确了组织实施安排,就建设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进行具体全面部署:
一是突破一批比肩全球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域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核心算法、基础软硬件等技术研发,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成果转化,引导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深化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二是落地一批引领全球数字经济的典型示范应用。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推进北京“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建设,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带动和赋能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内容消费、智慧城市、区块链和先进计算等产业集群,打造涵盖技术、数据、场景的超大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是实施一批改革创新发展举措。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应用和实体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探索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建成人工智能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
6月9日,成立联盟、项目发布、项目签约等多项活动也同步举办。其中,由百度牵头发起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宣布成立,百度等36家企事业单位加入联盟。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发布北京市智慧生活实验室;门头沟区政府、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科技集团、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天津泰达城市发展集团、北京亦庄智能院签署京津冀人工智能企业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影博物馆、京东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金隅集团、旷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还举办了“2021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兼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鄂维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宋晓东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海淀区、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规划布局做主题发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小米等单位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发表报告。
据悉,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今后,北京将以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组织实施北京市先导区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北京市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一个以创新应用引领的新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