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王新程)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传统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劳动成本上升、传统施工模式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建筑工程各环节协同度差等问题。传统建筑开发的服务模式已经难负重任,亟待产业转型。
近年来,智慧经济时代新发展理念兴起。以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成为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焦点。如何利用科技技术解决现有建筑模式难点,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是各方参与者争相探索的新赛道。
作为我国“智能建造”的首批探索者,碧桂园旗下科技创新企业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在佛山顺德交出了一份“智能建造”的新答卷。
智能建造新答卷
领先的自动化技术、智能的可视化操控视图、一体化的施工管理、高效的机器人智能建造……今年3月,位于佛山顺德机器人谷附近的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工地机器轰鸣,数个的机器人整齐简洁地分布在各个施工面,在工地上来回穿梭施工作业。一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建筑机器人以及智能建造产品亮相项目施工现场,向社会各界展现出建筑行业近年来智慧化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果。
这些机器人正是由博智林公司开发的智能建造机器人产品。2020年9月,博智林首批9款43台建筑机器人在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举行交接仪式后,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人机协同作业施工体系首次正式在一线投入使用。
据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于传统人工施工,建筑机器人具有独特的优势,标准化施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达到绿色、安全、环保、优质的综合效果。
例如在凤桐花园项目工地参与施工的外墙喷涂机器人,其主要用于高层住宅或商业建筑外墙面的自动喷涂作业,没有传统人工施工作业的高坠风险,最大喷涂效率可达300/h,极大地保障了施工安全与效率。
外墙喷涂机器人
处理混凝土表面浮浆以及吸尘集尘的地坪研磨机器人,则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的作业模式下,研磨扬尘大、施工现场环境恶劣、劳动强度高、质量和效率低下、研磨作业完成后还需要人工清扫灰尘等痛点问题。
地坪研磨机器人
除了上述机器人之外,现场施工的机器人还包括用于混凝土浇筑的智能随动布料机器人,它能根据操作人员发出的运动方向指令,实现出料口跟随移动;楼层清洁机器人,它能自主规划行程,并在行进过程中展开小石块与灰尘清理作业;测量机器人,它能用于施工实测实量,等等。
博智林部分建筑机器人展示
而在施工现场的另一端,项目智慧指挥中心,技术工人仅需要面对大屏幕点击鼠标,现场楼栋位置的工程细节都能以平面或三维视图来直观呈现,根据监控项目的实时状态,远程对机器人下发工单进行操控。
截至3月末,凤桐花园项目已累计进场各类机器人20多款50余台,总计完成了7个月的高效施工作业,实现了机器和技术工人的协同工作,不仅增强了工人的安全保障,更实现了绿色、环保、优质的综合效果。
建筑工程师袁志伟向记者表示,机器人是发展智能建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目前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投入项目的实战情况来看,其产品已经具备了智能建造的雏形以及标准化施工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而凤桐花园项目也有望成为建筑机器人应用的首个“试验田”,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和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初,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成为了住建部公布的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并被评为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同时,在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组织召开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推进会上,该项目采用机器人参与施工的做法受到住建部点赞,成为全国推进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的典范。
精耕探索彰显成效
作为碧桂园旗下机器人业务的主要平台,从2018年7月份成立,博智林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以及最后的批量化商用,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
两年半时间,从零到成立博智林,再到机器人批量化商用,碧桂园的速度在许多科技领域专家看来都有些难以置信,更不用说是一家做了二十余年地产开发老牌房企的转型尝试。而事实上,在没有“捷径”可言的智慧化转型道路上,碧桂园的步伐比外界想象的要快要稳。
在创立之初,博智林就将赛道精准地定位在建筑机器人这一与碧桂园房地产开发业务高度匹配的领域,使得博智林机器人有着丰富的试验和应用土壤。碧桂园房地产开发业务为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落地试验应用场景。这样围绕需求的研发更加贴合行业发展的实际。
而碧桂园拥有的全产业链资源优势,覆盖了从规划设计、材料供应、建造,到园林、装修、营销、物业等多个环节和业务板块,围绕地产主业的产业链资源,保证了从预研设计、样机测试到小批量生产、工程测试、工程服务、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等的及时验证和应用,一次次的数据反馈,能有力地助推博智林机器人的产品迭代和智能建造解决方案的完善升级。
另一方面,面对机器人这一高精尖领域,碧桂园在科技人才和资源整合上给足马力。资料显示,自2018年以来,博智林引进了众多业内一流公司的多名技术领军人物、资深专家、优秀人才,目前已形成4大研究院2大事业部的多核心业务引擎。截至今年2月底,公司员工规模已达70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4000多名,平均年龄30.2岁,包括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土木工程、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工作人员在调试博智林机器人
同时,博智林亦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深度合作,相继成立了清华大学-博智林机器人联合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博智林联合研究院、东北大学佛山机器人学院,充分依托和发挥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储备、资源市场等优势,围绕机器人核心部件、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政府科技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产业开发平台建立,共同推进相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通过两年半时间的精耕探索,目前,博智林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博智林已经初步构建了覆盖建筑项目全周期、全产业链的智能建造系统化解决方案,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新工艺建筑机器人的可能性,未来将会提供更大范围的工艺覆盖,并结合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持续升级完善智能建造体系。
博智林智能建造工厂
截至2021年2月26日,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近50款,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42项,其中发明专利2161项;已获专利授权984项,其中发明专利262项,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目前已有18款机器人在佛山顺德机器人谷首开区和凤桐花园等超过15个项目中开展试点机器人应用,包括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示范区建造、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施工模式等,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达80万。
博智林机器人副总裁刘震表示,目前国内外相关企业研发建筑机器人均以少数产品的研发和试用为主,大部分是内部使用或试验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和体系化,对外推出的产品很少。博智林目前在研产品数量远多于国外相关企业,且产品已经覆盖大部分工序、基本实现系统化,并已实现批量商业化应用。
而作为行业的探索者和引领者,博智林也主导或参与了国内智能建造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如主导编制了《智能施工升降机》《外墙喷涂机器人》两项团体标准,并经广东省建设科技与标准化协会发布;主导编制的《自升造楼平台》《建筑工程智能清洁机器人》等团体标准正在审查或立项中。另外,公司还受邀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CECS),这也是我国首个专注于建筑机器人及智能建造的标准化权威机构。
博智林通过机器人为建筑业赋能,助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建筑节能减排,同时改变原来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样的技术已经得到市场肯定。智慧建造的基础一定是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变革引领建筑业的技术升级。随着博智林等一众智能制造参与者的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一定会在整个建筑业开花结果。(本文图片由博智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