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从海淀区了解到,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体系“长安链”近日由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发布,已在海淀区深度应用并正在全市推广。
据介绍,“长安链”是基于自主可控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全球领先的每秒处理交易数达10万笔以上的算力、软硬件一体、模块化可灵活装配等行业领先技术开发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开源开放的公益性平台,是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体系。与此前的区块链技术相比,性能、安全性大幅提高、能耗下降。
“长安链”由北京微芯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腾讯和百度等知名高校、企业共同研发。北京微芯研究院是北京市支持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成立,落户在海淀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边缘计算芯片和区块链技术,其核心研发人员上百人,均是海外归国以及国内顶尖的区块链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微芯研究院已自主研发了三款芯片,包括贴在腋下每秒可测量一次体温的芯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使用了40万人次;安装在电缆上可监测温度异常等情况提前预警的芯片;应用在区块链领域的加速芯片。正是其研发的自主可控加速芯片,为长安链技术体系提供硬件支撑。
“长安链”的应用场景涵盖食品追溯、供应链金融、碳交易等领域,还将与数字人民币融合创新,推进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
以基于“长安链”打造的“北京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为例。“过去要想实现对冷链食品的追溯,要先建一个系统,再让企业把自己的数据导入进来,麻烦、数据安全性低。一些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商业机密,他们也不愿意提供。”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负责人任常锐介绍,应用了“长安链”以后,有系统的直接接入,没系统的可以直接用长安链提供的系统,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企业负责记录、管理好自己的数据,放在链上,“钥匙”自己拿着。需要追溯时,通过“长安链”的加密技术数据“可用不可见”,确保数据安全。
“北京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等于对冷链食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提高了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2020年11月初上线以来,已有近2万家企业上链。“因为’长安链’每秒可交易10万笔,容量、频次可以满足对全北京冷链食品的追溯需求。”任常锐表示。截至2021年3月21日,“北京冷链”累计记录进口冷链食品产品品种39176个,批次81492个,涉及104个国家、国内全部省级行政区,累计流通产品39.3万吨。
在海淀区,“长安链”的应用更深入。截至目前,海淀区政务服务联盟链共有联盟单位58家,可支撑37类数据链上核验,共落地601个政务服务场景。“长安链”也在支撑海淀“城市大脑”建设,为其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数据分享和协同。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与微芯研究院深度合作,以应用场景扩展促进“长安链”迭代升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