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两会是舆论的焦点,热议话题不断。
其中,有一份提案涉及智能建造,那就是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的提案。
杨国强在提案中提出,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代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5G的发展,越来越多智能化场景走进了大家的生活,像有些地方已出现了机器人餐厅,酒店机器人服务员等,建筑机器人的出现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
3月4日,在广东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工地上,建筑机器人频频亮相,它们忙得不亦乐乎。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楼层清洁、实测实量、外墙喷涂、地坪研磨、腻子打磨……经过工地实验的反复调试与更新迭代,它们已经能胜任很多工作任务。
别看它们外表可爱萌萌哒,干起活来也很“卖力”,而且你不用担心它会和你斤斤计较。只要你“发下指令”,它们就会给你“拼命干活”,有种干活“不求回报”的感觉。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机器人出现在工地上,那种浩浩荡荡的场面,应该会更加震撼。
建筑机器人施工相比人工具有独特的优势,标准化施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达到绿色、安全、环保、优质的综合效果。
比如,外墙喷涂机器人通过自动喷涂作业,便能避免传统喷涂的高坠风险,最大喷涂效率可达300每小时。
在地下车库作业面,地坪研磨机器人启动工作,遇见柱子能灵活地自动调整避障,最终原本粗糙的地面很快变得光滑如镜。相比传统人工地坪研磨作业时灰尘弥漫的工作场景,地坪研磨机器人能把沙尘全部吸收进后面的集尘袋中,使作业现场更少扬尘。
未来工地的场景,可能就像杨国强说的一样:“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我们的房子”。
2018年7月,碧桂园集团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集中力量研发、生产及应用建筑机器人,推进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并应用于建筑施工大部分环节。
博智林科创大厦
仅用两年半时间,博智林就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并进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规划及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
可以说,这是全球首家尝试用机器人大规模、系统性地完成建筑施工大部分工序的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表示:“碧桂园集团在短短近三年时间里,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的研发,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碧桂园对建筑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可谓不遗余力。
截至今年2月底,博智林有700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4000多名,他们大部分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土木工程、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近50款,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42项,其中发明专利2161项;已获专利授权984项,其中发明专利262项,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
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
今年2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要求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
这一政策,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惊雷”,这必将加快建筑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也是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碧桂园这种大力开发建筑机器人的行动,相信也会加快机器人建房时代的到来。
腻子打磨机器人在施工中
与此同时,大家必定会有这些问题困扰,如“建筑机器人会不会全面取代工人?”“那以后建筑机器岂不是抢了建筑工人的饭碗,造成大量工人失业?”
其实也不用担心,在小编看来,即使是在智能建造时代,机器人也需要人操作,
因为机器人需要人的操作指令,而且有些工作任务是机器人做不了的。
因此,在可预见的许多年里,人类和机器人将共存于建筑工地,建筑机器人并不会取代人,而是人和建筑机器人相互协同造房子,“人机合一”才是最佳的存在方式的。
那么,人类就可以腾出双手去做更重要的事情,那些繁重、重复、危险的事情就交给机器人来做。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新的建筑工地工作模式将会普及。
因此,在你看来,机器人建房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告知后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