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惠如 编辑|罗丽娟
魅族这回真的拼了。
2021年的第一场新品发布会,魅族连续开了三天。
3月1日,周年宣传片《这十八年》首映;3月2日,Flyme 9 发布会召开;3月3日,魅族18系列5G双旗舰发布会正式举行。
3月3日发布会的压轴环节,魅族宣布了一项革新魅族将在18系列开始,放弃产品的互联网广告营收(系统自带应用无任何广告、不含任何运营推送、不预装任何第三方应用),将选择权和决定权还给用户。
换句话说,魅族以“零广告、零推送、零预装”的方式,关闭了软件收入之门。“三零”策略宣布时,现场观众爆发出了欢呼声。
“这是魅族在18岁关口时,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魅族科技营销负责人万志强说,传统手机行业早已进入红海,各家在差异化上很难最大化。魅族需要找到手机行业最深的痛点和用户最原始的需求。
显然,放弃新产品的互联网广告收入,回归产品本身,被魅族视为“用户最原始的需求”。
对于魅族的做法,有网友认为其“诚意很足”。但有意思的是,当魅族披露了18系列价格4399元起,18 pro系列4999元起的价格后,现场没有了欢呼声。
这个起售价比去年发布的魅族17系列起售价高出700元。
也有用户认为,作为魅族有史以来定价最高的双旗舰手机,不管是取消了充电头,还是去掉广告和预装软件,魅族似乎都是直接把腾挪出来的成本加在售价上,交回给用户自己承担。
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对魅族18Pro售价直呼“支持不起”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智能手机公司,魅族曾被贴上过“小而美”的标签,也曾在平庸俗气的商业世界横冲直撞,冲量、融资、交朋友、抱大腿。
去年的魅族17系列,虽帮助魅族实现了盈利,却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的波澜。更直观的感受体现在数字上,在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中,魅族仍被归为“其他”一栏。
为吸引到新的用户,眼下,魅族18系列释放出来的改变,或是公司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问题在于,智能手机的红利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行业,打情怀牌的魅族“三零手机”能否助力魅族迎来新的生机?
黄章放手
从创立起,魅族一直有着深刻的“黄章烙印”。
2月初,网上流传的一封魅族内部信透露出,创始人黄章已交棒CEO,转而回归幕后,重新做起产品经理。80后黄质潘成为魅族科技成立以来的第二任CEO。
魅族科技营销负责人万志强在接受采访时确认,黄质潘是黄章的亲弟弟,也是公司创始团队之一,曾经负责过多个重要部门。黄章目前依然是魅族科技的董事长,但不再负责公司经营细节的事情。作为魅族董事长也是首席产品设计师,黄章主要聚焦于两件事:一是魅族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对魅族的核心产品把关。“他每天都会上班,更关注产品和设计。”
事实上,这不是黄章第一次对魅族放手。
2011年,黄章在M9发布后,选择“隐退”,将公司交给魅族另一位创始人白永祥。
2014年,因为魅族原副总裁马麟带动部分骨干跳槽,黄章曾一度复出,只是回归时间不长,他又过起了归隐生活。
不到一年,黄章重新出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为高层补充新鲜血液,精简人员。
但与以往不同,黄章此次隐退具有实质性意义:交棒CEO。
天眼查显示,黄质潘身兼3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并在多家公司担任高管。黄质潘的公开信息并不多,但从此前媒体报道可知,黄质潘负责魅族供应链、海外、财务等部门。
在2月6日高通举办的新年特辑上,黄质潘走向台前,向观众宣传魅族与高通的合作,并透露魅族会将一体两翼的发展策略进行到底,在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同时,还将加大对智能家居和AIoT的探索。
相比之下,黄章作为魅族的第一任CEO,并不喜欢参加公开活动,他极少外出,一心窝在公司所在地珠海。
在外界看来,黄质潘与黄章在对外方面,个性明显不同。显然,黄质潘更加“开放”。
如今,在黄章卸任魅族CEO的同时,魅族内部的经营模式也进行了调整。
此前,魅族的产品规划是一个大部门,每年规划系列产品。但弊端在于整体协同性欠佳,单独产品在落地过程中需要考量的东西很多,很难做到极度细致。
调整后,魅族内部实现了矩阵式管理,各条业务线的职责更加明确,不同的负责人分管不同的产品线,其业务范围涵盖产品定义、研发、生产等全流程。
“18和18pro就分为了两名产品负责人负责,这样的调整让我们的经营效率更高。”万志强介绍。
他还透露,尽管黄章仍会参与产品设计方面的工作,但是当黄章与产品负责人在方案上产生分歧时,最后拍板的仍是产品负责人。
魅族求变
如果在整个行业发展中给魅族加一个注脚,“激变”或许是最合适的。
过去十年,魅族的命运历经多次变化,小而美路线、机海战术、性价比策略、精简战略……只是在一次次变化中,魅族逐渐沦为手机界的边缘角色。
2013年,魅族的销售量还在百万级别。2014年底,拿到阿里投资的魅族开始膨胀。在产品和业务上开始盲目扩张,“小而美”的高端定位开始混乱;2015年10月,魅族推出主打性价比的千元金属机品牌魅蓝。也是在这一年,魅族的销量冲到2000万台。
从2014年起,之后的三年,魅族采取机海战术,新品推出数量明显增加,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爆款。同时,手机销量陷入增长缓慢的境况。
2016年开始,魅族手机销量下滑明显。这一年,魅族共举办了11场发布会,发布了14款手机,但市场表现并不如意。
当年,小米发布了第一代MIX,这部手机给小米带来了良好口碑。也是从那时开始,魅族开始意识到落后于人的事实。
2017年年初,黄章曾在生日当天发微博宣布将重新出山打造梦想机,迎接魅族15周年,挺进IPO。但业绩并不如预期。这一年,魅族没有对外公布销量,它对自己这一年的业绩描述是:“销售额超200亿元,保持盈利。”
魅族陷入沉寂之时,友商们却一路高歌猛进。
经历短暂低迷之后的小米在2017年走出阴霾,出货量超过9000万台。华为更是以1.53亿台的出货量夺得冠军,遥遥领先其他手机厂商。
销量不尽人意的同时,魅族内斗、裁员、被挖墙脚等消息被外界津津乐道。
“魅族当年发展太快,进来太多人,心态不一样。”万志强说,但现在,魅族不再谋求快,更希望走得远。
过去一年,中国手机市场处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期,头部手机厂商已率先取得先机。
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3.26亿台,同比下降11.2%。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名列前五,占据整个市场96.5%的份额。
曾野心勃勃,“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魅族”已成为市场份额表上的“其他”。
另一家机构CINNO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机市场销量前三名分别为华为(含荣耀)、vivo(含IQOO)、OPPO三家,总销量占国内智能机市场份额70%。魅族则排在第八的位置。
今年,魅族依然勇于做出改变,其变不仅体现在管理层更换和管理模式变化上。产品层面,不依赖低端产品冲量,搭载Flyme 9系统,推出“三零”手机。
魅族还有机会吗?
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华为缺货的魔幻2020后,小米、OPPO、vivo、荣耀、魅族等国内手机厂商均喊出冲击高端的口号。
3月,各家手机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上阵发布新品。
魅族“回归初心”聚焦产品的声音像大浪潮中的一叶扁舟。
在魅族看来,放弃新产品的互联网广告收入,回归产品本身是“用户最原始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互联网后向收入的模式成为了手机行业的主流玩法。
正因此,安卓手机中预装了形形色色的用户不必需的应用软件,大量耗费内存、读取用户信息、频繁推送广告。用户在享受移动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被预装软件带来的各种问题所困扰。
但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开屏和信息流广告都是传统且稳定的互联网收入来源,要放弃这一现金奶牛很难。
起初,打出产品性价比的口号,并借此拓增用户数量,而后又源源不断的,通过后向收入来伤害用户体验,从中不断获取利益。“这种所谓互联网手机的模式,也许是目前移动互联网业态最好用的一招,但长期来看一定是不健康的。”万志强说。
他透露,对于是否要舍弃稳定的“现金奶牛”,魅族内部也有过争执,“魅族以前也有互联网团队,有舒适区,但这件事情最终在公司最核心层是充分达成共识的。”
魅族将18系列带来的改变定义为“行业的B面”,希望在自身创造的“这块净土”上,与行业的A面形成一个平行世界。即便如此,有消费者对魅族的“情怀”牌并不买账,最多的问题集中在定价上:18系列价格4399元起,18pro系列4999元起的价格太高。
实际上,在这张情怀牌的背后,或还有魅族精明的算盘。
以小米为例,2019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24.4%,在小米总营收中的占比不到10%。
一年半前,曾有小米内部人员公开表示,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和游戏发行,都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亟需做出一些好的产品。
一位手机行业分析师对全天候科技说,对于以硬件赋能的公司,硬件部分才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
而万志强也坦诚,魅族的互联网收入低于行业友商水平。
对于魅族来说,放弃互联网或许是弃车保帅之举。不仅损失可控,还可以收割一部分用户。
魅族来的互联网营收能达到多少?公司又如何平衡放弃的这部分收入?
“魅族的(每台手机每年的互联网营收)比较低。”万志强透露,“我们会通过少量精品、稳健操盘的方式,找到运营平衡点。”万志强说。
在手机业务受阻的情况下,魅族也寄希望于在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业务寻求拓展。
今年,魅族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即在确保手机为核心业务的同时,辅以智能家居与IoT智能穿戴业务。
在手机销量上,魅族已是行业的“后进生”,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业务上,魅族的起步明显落后于小米、华为和OV。有现有格局下,魅族还有机会吗?
魅族信任CEO黄质潘在内部信中称,魅族将坚持既往行之有效的GPM管理机制与精神,充分发挥战略产品中心的作用,在节奏上不折腾、不冒进,以年度盈利作为各类运营目标的底线,在立足主业的同时持续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和尝试,发掘新的商业机遇。
能否在三块业务上带魅族寻找到的新的增长点,或许是黄质潘上任后面临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