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静脉穿刺操作给一线的临床医护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工作负担,甚至可能造成医患交叉感染。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双层手套,还有护目镜容易起雾,使得扎针难成为一个棘手而普遍的问题,而且近距离接触,更会极大增加扎针过程医护人员感染的可能性。近期,同济大学齐鹏团队针对疫情防控中的实际需求,立足解决科学问题,迅速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研究,设计出一款自动扎针采血机器人。
“静脉穿刺机器人作为全自动外科设备,可以自动完成消毒、穿刺操作,代替医护工作者与患者接触,同时配有自身消毒系统,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机器人系统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能够准确找到最佳血管穿刺位置,解决了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事故率高的问题;此外,自动血液分类技术和自动药品分拣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血样采集和药品注射依然需要护士手动完成,静脉穿刺机器人打通了医院采血和注射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齐鹏介绍。
目前,这一项目正处于研发阶段,进行了多代原型机的实验。齐鹏认为,虽然我们身处高校,可能与企业、工业生产有所不同,但我们也正努力发挥双方互补的优势。与企业合作、经过产学研一体化投入产品应用才能走得更远。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换为真正起作用的产品,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齐鹏表示,“静脉穿刺机器人”项目需要结合前沿的技术和研究,学生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自发的驱动力,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在课堂里打磨基本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中学走,在实践中学飞”,切实地符合“科研育人”的初心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