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胡郁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在生活中,智能语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对着电子终端说话,语言就能变成文字输入;路上,通过唤醒语音操控系统,就能将家中的空气净化器、空调等调节到最舒适健康的状态;多国会议上,语音识别可以实时将不同语言转化成文字并翻译在大屏幕上……这些技术不仅已成为现实,而且每一天都在进步。
“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人的语言,还要研究全世界的语言。”多年前,国家“863类人智能项目”首席专家、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就展示出作为一名企业家的“野心”。
前不久,他获得2020年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要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才能在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专访时,迈入不惑之年的胡郁雄心依旧。
从“摸石头过河”到“顶天立地”
1999年11月11日,这个日子对胡郁来说,终身难忘。那天,六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因为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获得了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这也让他们成为首批拥有百万资本的在校大学生。
这六位学生中,本科生占一半,胡郁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在那一年,我们联合成立了科大讯飞,致力于‘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他回忆。那时的胡郁了埋下两个心愿:一是研发的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二是产品的所有研究和产业化都由团队自己开发。
创新从来就不会和坦途挂上钩。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语言在国内鲜被关注,他们只能向西方学习。“拓荒者”们都记得“摸着石头过河”时的坎坷那会儿语音合成出来的效果是“一顿一顿”的,连续性不好;而语音识别和语音解析则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从被质疑能不能生存下来到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胡郁和他的团队已经在成长路上走了20年。二十载春秋,人工智能也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从专业领域走向了开放的消费类市场,从大城市走到了乡村。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这一轮语音识别技术的爆发中,中国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胡郁看来,突破发生在2014年。
“那年,我们推出‘讯飞超脑’计划,研发基于类人神经网络的认知智能系统。”胡郁告诉记者。认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这一“无人区”。2017年,科大讯飞承建了我国首个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胡郁也和团队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尝试和突破。
在胡郁身上,有着科学家和企业家两重身份,前者擅长发现规律、创造发明,而后者能够抓住市场需求。要将发明创造和需求对接起来,就得把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按胡郁的话说,就是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技术顶天,做世界一流技术;立地是产业立地。”胡郁解释,“换种说法,顶天是指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输给别人;而立地是指要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
未来人工智能就像水和电
胡郁清醒地认识到,封闭只能走向衰落,唯有生态才能带来生生不息。他和团队在国内牵头建立了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方便开发者简单接入,按需取用。如今平台上开放的能力已达到300多项,与超过2万家智能硬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聚集超过175万开发者团队……
“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已到来。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三要素,是核心技术、行业专家和行业大数据的‘合体’。”胡郁如是说,“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为每个人赋能。未来要让人工智能像水和电一样,成为每个人都能触摸的助手。要让每一个人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之上,而不是被时代所淘汰和颠覆。”
他还有个“低调”的身份: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2018年,科大讯飞与上海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教育、医疗、智慧城市、汽车电子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产业化落地等合作,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他坦言,上海在发展人工智能上拥有巨大的人才优势、应用优势。科大讯飞也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三年级生”了。胡郁非常期待能在2021年借大会时机与智能科技领域的同行切磋交流,捕捉后疫情时期人工智能嵌入各个垂直领域的新方向;并深入推进务实合作,增强行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你知道什么最让我高兴吗?”还算“年轻”的胡郁头发已然有了灰白色,他反问记者,“是每位年轻人幸福地讲述,爸爸妈妈因为我们研发的翻译机,能够大胆走出国门。这是实实在在的人工智能时代红利。”
但他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学术界的理论深度还应加强,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话,不可能创造未来。”
的确,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建立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还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我们相信,未来比人类更强大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人类。”这是采访中,胡郁第二遍重复这句话了。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