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区块链进入深水区:数字人民币与行业标准同步推动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1-01-11 07:33:36   浏览:4059次  

导读:来源:贝果财经 从区块链热潮的开启,经过大量企业对外宣告区块链布局到如今,部分企业跟风布局的区块链项目已没有最新进展公布, 大浪淘沙之后,区块链的产业落地进入下半场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多家机构后了解到,从一开始的应用方向,比如信...

来源:贝果财经

从区块链热潮的开启,经过大量企业对外宣告区块链布局到如今,部分企业“跟风”布局的区块链项目已没有最新进展公布, “大浪淘沙”之后,区块链的产业落地进入下半场的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多家机构后了解到,从一开始的应用方向,比如信息溯源、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确认与落地,经过又一年的发展,机构除了扩展应用领域外,更多地还在基础建设,比如接口的方便性、系统的稳定性、跨链技术等方面深耕。

从行业环境来看,自2020年2月央行正式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后,较为明显的一个现象是较多区块链的标准被各个机构或行业协会提出。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尽管目前部分行业标准的适用性不高,但却在行业发展的参考以及引领上起到很大作用。

此外,2020年央行DCEP的推出、“新基建”的提出、5G技术以及币圈DeFi的风潮也均为区块链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想象……

标准先行,应用领域拓展

2020年2月,央行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其中从基础软件、密码算法、节点通信、账本数据、共识协议、智能合约、身份管理、隐私保护、监管支撑、运维要求、治理机制等多方面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提出了要求。

随后,其他区块链的各类标准开始频繁出现,凡是行业靠前的机构或协会均在推出团标或行业标准。根据2020年12月中国信通院联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区块链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白皮书(2020)》,我国已发布了33项区块链团体标准,还在通信和金融领域出台了2项行业标准。

曾牵头制定了《区块链智能合约实施规范》《区块链对象传输协议》等多项标准的众安科技表示,中国区块链标准规范正日益走向成熟,标准化是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和普及的核心突破口。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从一项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给行业指导建议。这对一项新技术的发展来说,可以有效规避企业和开发者少走一些弯路,为之后行业区块链的互通互链打下基矗

同样参与过区块链标准制定的趣链科技质量与标准制定部总监陈晓丰则告诉记者,目前区块链相关的标准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趣链目前参与的标准,如《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等都是由多家机构参与,凝聚了不同行业,包括区块链技术提供方和各个垂直领域的多家机构和企业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

该负责人还表示,标准化是一个长期行为,引用标准化领域中较为经典的说法:“参与标准化活动,首先考虑的不是我们要付出多少,而是要权衡不参与将失去多少。如果不参与标准化活动,那就意味着别人制定游戏规则,我们来执行。”最终,标准的意义和效果都需要通过时间的沉淀来证明,只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突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之前,部分机构先行探索可以起到引领市场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各方合作接入某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并遵从其制定的标准,那么最终会形成一个金融生态圈,由此,先行制定标准也有争夺话语权的意味。

不过,随着众多标准的推出,也存在不同主体签订了重复的标准,或对同一概念定义有所差异的情况。由此,究竟该如何看待某一标准的含金量?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研究者杨俊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首先是制定标准的机构是否权威;其次在于标准的内容是否较为完善且深入;最后是标准的参与方,以及覆盖业务的方式。

杨俊进一步表示,从对行业约束的角度看,可以按照约束效率分成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其中法律法规上升至法律体系,是约束效率最高的。而目前区块链行业中更多的是行业标准,而标准通常是行业协会、半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机构制定。对应前述判断含金量的三个方面来看,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权威性不强,应用效果以及范围自然也不大。

再看国际标准方面,杨俊表示,目前有部分国际组织,比如G20推出了关于加密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声明或者共识,更多还是关于技术发展的探讨,只能成为未来各个国家制定标准的参考,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环境并没有实用性。综合这些来看,目前国内外制定标准的意义更多还是在于探讨未来的可能性。

此外,在2020年年初,记者在对部分机构的采访中了解到,区块链技术于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多是通过其不可篡改的特性,用以存储信息来增强机构于用户之间的信任。那么,除了标准不断推出之外,区块链技术经过又一年的发展后,在金融领域最新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

对此,众安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总体而言,众安区块链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布局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阶段,目前已经完成了前两阶段,即实物资产上链,以及开放资产协议。

前者通过专利硬件方式尽量保证链下数据传输的正确性,上链后的数据通过在链上的共识存储,使得交易内容不可篡改,实现了消费者对实物资产的防伪溯源查验。后者使数字代表的资产可以在区块链的世界中自由、不受阻碍地流通,在保单电子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保单资产的通证化。此外还通过探索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密码学的交叉应用,解决数据隐私保护难题。

而在2020年以及未来的布局上,众安科技将重点研究挖掘技术为金融带来的衍生价值、以及在监管合规的范围内,把链上金融连接到线下实体,结合双场景优势,探索回归和赋能实体经济的可能性。

财富管理应用方面,陆金所技术架构专家张义军向记者表示,2020年陆金所持续挖掘区块链在防篡改、存证方面的应用,业务过程中,对关键的客户行为,例如风险评估、告知、确认、投资数据等都使用区块链,增加了留痕与存证。应用上,则拓展到更多领域和环节,比如供应链金融的全环节都采用了区块链技术、与深圳CA合作,实现交易数据的第三方存证等。为满足上述需求,2020年陆金所将底层技术平台进行了完善与升级,优化服务接口,应用接入更加简单,系统也更稳定,而这些基础工作也会促进更多应用场景的出现。

趣链科技方面,在2020年也加大了技术研发投入,比如趣链区块链平台2020年推出了2.0版本,增加了TEE账本加密、高效数据索引、链上大文件可信存储、安全审计、可信数据源等多项核心功能,完全对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升级后的趣链区块链平台可支撑十万级节点分层组网,支持日均TB级数据上链,吞吐量可达5万TPS(系统吞吐量)。此外,趣链的开源跨链技术平台BitXHub在2020年3月正式对外开源,实现了异构区块链间的跨链互通,并提供完备的跨链隐私保护和事务管理机制。

多技术结合发展,助力数字人民币

另一方面,尽管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但其仍有自身难以忽视的短板。

较为明显的体现在于,2020年央行推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其部分特性与区块链类似,比如有限匿名支付特性,即DCEP只对央行披露交易数据,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但2019年时任央行支付司副司长的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明确表示,DCEP在央行这一层并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关于其中原因,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主要在于区块链的低并发、以及去中心化特性上。

欧科云链首席研究员李炼炫告诉记者,区块链技术的低并发问题,确实是央行数字货币最终未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区块链技术的并发上限取决于共识算法的改进,目前一些联盟链的共识算法已经可以让交易处理能力达到上万级。受制于此,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用在一些低并发的场景,如溯源、供应链金融等等;而高并发场景,如清算系统等还有一定的难度。

张义军则向记者表示,技术最终需要服务于业务和场景。DCEP是央行主导的,它不需要且无法分权,这样的场景中使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显得“勉强”。同时,在区块链上反洗钱、反恐问题无法很好地控制。

不过,多数受访者仍然认为,未来区块链技术依旧会在DCEP中扮演一定角色。张义军认为,等DCEP发展到走出国门的时候,需要向更多外部参与者透明时,还是会采用区块链技术。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的分层分片、跨链有很多提升并发性的方案,扩展性并不差。真正需要探索解决的,还是区块链复杂的治理和技术升级。

杨俊也表示,目前的区块链行业也在推出低并发的解决方案,包括侧链技术、分片技术等都能有效解决低并发问题。针对DCEP,区块链依旧能够解决其有限匿名、可溯源的技术需求。

那么,脱离DCEP来看,区块链在金融领域落地还有哪些难点?

在李炼炫看来,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的难点,除了上面提到的TPS达不到要求外,还有实物信息上链的问题。像电子发票等数字票据本身就是数字形式,可以全生命周期上链,不存在伪造的隐患;但对于实物而言,在其信息上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造假现象,导致信息失真,这需求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保障实物信息上链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新基建”发展建设提到,年内5G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项相关技术都在快速发展中。这些技术未来是否会与区块链技术结合?能够带来哪些想象空间?

在杨俊看来,未来不论是区块链,还是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将融合起来,从而形成更大的发展价值。

具体来说,5G的高效传输能力可以直接为区块链带来效率的提升,效率提升的同时自然也能降低成本。比如传统区块链应用中有挖矿的需求,传输耗能较大,而5G则可能极大地降低其传输成本。人工智能方面,其可以通过交易机器人、人工智能策略制定上与区块链的安全可信结合,为加密货币或数字资产交易等方面带来更多可能。

杨俊还补充道,目前结合区块链的可验证计算、隐私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涉及密码学的领域,仅依托区块链还很难发挥价值,未来,结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信也能为其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

趣链科技总裁张帅则告诉记者,在新技术融合方面,趣链区块链平台正发力区块链+物联网技术融合创新,自主研发区块链专用芯片、可信数据证明服务等多项核心技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融合发展态势,共同为未来智慧社会搭建起高速、智能、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可以说,新技术融合的发展对助推区块链扩大应用范围有着极大的作用。

此外,今年币圈的DeFi概念大热,其也给区块链金融带来想象空间。DeFi可直译为去中心化金融,一般指基于智能合约平台(如以太坊)构建的加密资产、金融类智能合约以及协议。本质上,DeFi就是提供一种金融服务,且完全由去中心化的机器提供服务,比如金融借贷、理财投资等。

众安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探索 DeFi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其表示,DeFi不会是区块链技术的最终形态,但DeFi中发生的衍生品理财、借贷、抵押、保险、托管等金融行为相对CeFi更灵活更高效更符合定制化需求,能够降低地缘、人文、经济等因素带来的金融成本,为普惠金融提供一种可能性,但是在监管空白的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带来的合规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是它绕不开的“悬顶之剑”,但也为区块链基础研究带来丰富的素材。

李炼炫也告诉记者,DeFi领域目前已经有两大技术可以在现实金融领域落地,一个是自动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AMM)。金融市场发展至今,稳定于“询价、报价、竞价”三种交易制度,而AMM采用一种新的交易范式: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不需要订单,也不需要做市商报价或者系统撮合,而是利用储备池中的流动性来完成资产的交易兑换。二是利用智能合约进行质押借款,可实现自动借款、清算,并保证了抵押品的公开透明、不可挪用。当然,上述技术目前还处于早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才可在金融领域大规模应用。

关于DeFi存在的风险,杨俊告诉记者,首先,目前区块链以及加密货币均为新兴产物,特别是基于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相关交易平台真实身份很难追踪。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方面很难落到实处,形成较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较大的平台如以太坊提供的智能合约安全性较高,而其他平台的底层合约安全性则较难保证,特别是当平台方存在主观恶意时,就会产生恶意挪动用户数字资产、跑路等风险。


赞助本站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