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士武
撰稿:王与桐
36氪获悉,通用智能 机器人公司「Flexiv非夕科技」宣布完成超1亿美金B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美团、珠江集团、新希望集团、制造业关联私募Longwood、云锋基金、招商局资本,原有投资方高榕资本与金沙江创投。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批量化商业落地、新市场拓展及前沿技术研发等方面。「Flexiv非夕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世全表示:“我们一方面将持续深耕制造业,将工业级品质的产品逐步渗透到每一个优势匹配的生产环节中去;另一方面也将开启服务、农业、医疗等全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探索。”
成立于2016年的「Flexiv非夕科技」致力于研发先进仿人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全行业。目前已构建了核心技术壁垒及完整的软硬件产品体系,申请了百余项技术专利,并完成了核心商业模式的验证,为进一步规模化商业落地打下基矗
「Flexiv非夕」自主设计和研发机器人本体、伺服驱动、核心传感器、操作系统及算法等关键技术,保证了自适应机器人系统的综合性能和产品优势。此外,「Flexiv非夕」AI团队的研究成果曾被收录于《Nature》机器智能子刊、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的论文提出“通用智能本体”的框架体系,并18次在多个知名人工智能公开数据集取得世界最高水平。
36氪曾报道过「Flexiv非夕」
,2019年,非夕完成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1.5亿人民币;同年4月,于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正式发布全球首台自适应机器人Rizon拂晓,先后获得iF设计大奖、德国创新奖,在产品价值和设计理念上获得了国际认可。
王世全告诉36氪,创办非夕之前,他发现自动化改造行业仍存三个痛点:
现有的机器人大多还是采用预设轨迹的方式服务于某些特定场景,或从事某些结构化的工作,而当组装加工一些柔性部件或对产品进行复杂工艺处理时,机器人便很难精确处理;
商品和服务都已开始往定制化多品种的方向发展,但现有的机器人系统大多只能服务于同一个场景或同一种产品,且所能胜任工艺的附加价值较低;
现有工业或服务类机器人由于技术特性和能力的局限,还难以在复杂且开放的环境下持续工作,这使得机器人能够从事的工作范围很有限
因此参考人的工作方式将新型机器人力觉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及视觉相结合,让机器人能够以力觉手感为主,视觉判断为辅的方式进行灵活复杂的操作,从而在更多场景辅助或代替人类工作成为了「Flexiv非夕」的切入思路。
非夕机器人
现阶段全球应用在制造业的机器人有着千亿美元市场规模。「非夕」认为,由于第三代自适应机械臂的柔性、智能等特点,它还可以应用在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总市场潜力巨大。面对行业竞争,王世全告诉36氪,现在不是“取代”的时候,而是“互补”,目前市面上的机器人工作模式依旧是以位置主导的,而「Flexiv非夕」沿着仿人化的技术路线,深度融合了工业级力控和AI技术,拓展了机器人的能力边界。所以总的来说,「Flexiv非夕」的技术可以让机器人更通用,解决更多“需要手感”的工作。因此「Flexiv非夕」致力于开拓更大的增量市场,而非和传统机器人竞争存量市常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岳斌表示:“精细复杂的力觉控制系统融合前沿的AI技术,非夕打造的自适应机器人能够实现更近似人类的方式工作,将机器人的通用性和智能化程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