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今天,你刷脸了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12-23 12:55:12   浏览:9654次  

导读:「前言」 做为二线城市的二线小区,也要搞人脸识别了,以后进出小区刷脸就行。物业在群里一说,业主们立即分列两队:一队强烈支持;一队强烈反对。 「物业」 使用人脸识别是为了保障业主安全,利用人脸的唯一性,有效防止非小区人员出入小区,同时人脸作为通...

「前言」

做为二线城市的二线小区,也要搞人脸识别了,以后进出小区“刷脸”就行。物业在群里一说,业主们立即分列两队:一队强烈支持;一队强烈反对。

「物业」

使用人脸识别是为了保障业主安全,利用人脸的唯一性,有效防止非小区人员出入小区,同时人脸作为通行钥匙,替代了门禁卡、钥匙等需要随身携带的实物钥匙,方便业主出行。

「业主」

方便和个人隐私泄露哪个更重要,凡事过犹不及。

「烂尾」

业主们的安全和隐私之间的取舍,让物业很头疼。估计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让这事儿热议了两天就搁置了。

今天,你刷脸了吗?

01处于风头浪尖的“人脸识别”。

进入刷脸时代,肉眼可见的快捷、便利和精准,解决了以往很多的社会治理难题,无毋容置疑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我们担忧谁来掌握着采集到的人脸数据,这些数据是否会被用在其他途径,如何保障个人权利?

「人脸识别应用场景」:

支付转账(67.2%)

解锁解密(54.1%)

出行安检(49.6%)

各类业务办理的实名登记(47.68%)

银行开户销户(45.26%)

门禁考勤(43.33%)

今天,你刷脸了吗?

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被用于非法途径的案例时常见诸各类媒体,特别是处于风头浪尖的“人脸识别”。

「有数据显示」

30.86%受访者已经因为自己的人脸信息泄露、滥用遭受损失或隐私被侵犯。

有关人脸识别的安全隐患中,受访者最担心的是:

“人脸信息泄露”(63.64%)

“ 个人行踪被持续记录”(54.4%)

“账户被盗刷,导致财产损失”(53.72%)

其实自从手机摄像头有了人脸识别解锁等功能以来,关于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停过。

02技术是好技术关键看怎么利用。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安全摄像头、AI换脸软件、机场/火车站安检、酒店入住,今年因为疫情更是扩大了人脸识别的范围,只要进入公共场合就会有摄像头红外测温,都会留下痕迹。

这些人脸信息采集后被存储在各App运营方或是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至于人脸数据是否脱敏、安全是否到位、哪些被用来算法训练、哪些会被合作方分享,用户一无所知。

一旦服务器被入侵,高度敏感的人脸数据就会面临泄露风险。

「嫌疑人“AI换脸”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实施犯罪」

警方今年破获多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而后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了人脸核验机制,得以实施犯罪的。

今天,你刷脸了吗?

「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

测试中,科研人员在手机对面放上面具,然后进行光线、色温以及角度的调节。通过几次比对,手机成功解锁。

试验中的这款面具的制作成本并不高,3D打印技术就可以制作出精度尚可的人脸面具或头套。只要不是在极暗或极亮的背景下,通过面具或头套进行人脸识别的成功率高达5成。

关于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被采集后应该如何处理,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就提出,针对疫情期间采集的个人信息设立退出机制,加强对已收集数据的规范性管理,研究制定特殊时期的公民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和使用的标准和规范。

但这个提案不应只针对疫情期间采集的个人信息,而是任何时候采集的个人信息,都应该有退出机制,包括人脸识别信息。

今天,你刷脸了吗?

之后很多法律专家、AI智能科研机构纷纷喊话出台制度的同时,首先是控制‘人脸数据“的自我传播。

比如,翻开任何一个朋友圈,晒娃的、晒爹妈的、晒同事的......人像随处可以收集,肯定不用花钱买。

03疫情加速了“人脸识别”的普及。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比如人脸识别。

人脸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则处于不可逆转的状态。

如果密码丢失后尚可挂失更改,人脸信息被窃取后却不可能再恢复到保密状态。

遗憾的是,除了一些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的支付机构、互联网平台使用人脸识别外,一些规模较小的用人单位、物业公司、景区都开始了“刷脸”模式。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对人脸识别坚决说“不”。

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

据说在网上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交易的背后是什么?

美国的AI技术要领先中国,但是没见美国铺天盖地的“刷脸”。

今天,你刷脸了吗?

现在对于人脸数据存储应该建立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呼声越来越高。

技术开发方、App运营方不能成为各自为战的“数据孤岛”,只求技术更迭、忽视隐私风险,而是应该在更趋严格的监管、法律以及行业规范下采集、使用、存储数据。

有一种针对上传的人脸图像进行脱敏和加密处理的图像脱敏技术,据说可以实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

下次你被要求刷脸时可以问:“我的脸脱敏了吗”?

关注公众号:「米恩教育」 第一时间收获职场干货!

12月23日最新推文《人脸识别,福兮,祸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