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深入制造业腹地 AI推动产业智能升级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12-11 12:33:08   浏览:5554次  

导读:在广州博创智能装备公司靠墙的一面,一排可容纳3000多个库位的立体仓引人注目。每一个寄存在立体仓的原料背面都贴有一个二维码,从入库到出库,全程都可追溯。 博创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黄土荣对此还不是很满意,如果换做是今天,我们可能连这个立体仓都不会建...

在广州博创智能装备公司靠墙的一面,一排可容纳3000多个库位的立体仓引人注目。每一个“寄存”在立体仓的原料背面都贴有一个二维码,从入库到出库,全程都可追溯。

博创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黄土荣对此还不是很满意,“如果换做是今天,我们可能连这个立体仓都不会建了。所有原料的抵达都精准到2个小时内,就直接进入生产线。如果新建工厂还有很大的仓库,这意味着库存占用了很大的资金成本”。

今年年初,赛迪顾问数据表示,互联网金融、安防、交通贡献了超过50%的AI市场份额,紧跟其后的是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消费电子、教育、医疗等,而制造业的AI市场份额只有5%。但这种局面正得到改变,人工智能逐步向产业互联网的深水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进发。

普华永道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得益于人工智能推动的经济增长高达15.7万亿美元,而中国就有7万亿美元,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在企业流程自动化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增强智能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机器辅助智能提高企业劳动力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AI深入产线助力“降本增效”

注塑,听起来非常传统的一门行业,但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手机、相机、矿泉水、笔等都是注塑加工出来的。

面对庞大的生产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制造企业走向智能化、信息化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黄土荣掏出手机,指着手机壳说,对很多用户来说,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白色塑料手机壳刚用时都是透明的,但用着用着就发黄变色。

“以前要做一个手机壳多是凭经验,其中要用到不同的PP材料,都需要依赖经验摸索,不同的配方和注塑工艺,组合起来有将近上万种方案,哪一种是最佳组合,经验也不可靠,而通过智能分析,对注塑工艺过程进行控制研发,才可能找到最佳组合。”黄土荣说。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升效率,还能降低成本。浙江一家专业频率组件与感测组件供货商车间,女工们穿着厚厚的工服坐在玻璃房,对着显微镜下用游标卡尺进行检测,精度要求在微米级,面对近千种的错误状况,女工们几乎每天疲于应对,而且过去依赖人工放片、人工测量、人工录入数据到MES系统,出了问题后很难查找。

广州赛意信息借助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这些不知疲倦的“火眼金睛”,很快将检测精度提升一个台阶。尽管部署这样一套高清摄像系统需要几百万元,但相比人工成本仍有非常大的优势:工厂需要40名工人两班倒,算上工人培训的成本,这套系统两年内就能回本。

“比如医药行业,生产的药丸往往是花花绿绿的;在食品企业,饼干也是五花八门的形状。现在可以通过机器视觉帮助客户完成分拣。”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负责人宋健介绍。

过去,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机器视觉应用,逐步渗透到传统制造行业,推动企业降本增效。

数据为智能制造提供“养分”

事实上,智能制造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同的是,广州赛意信息董事长张成康说,转变在于生产环节有了海量的数据,尤其是伴随着AI和5G传输等技术的提升,使数据采集、清洗等更加高效。“以前系统跑一个MRP(物资需求计划),都是结构化数据,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工业互联网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例如,温度、震动、语音、图像等,对数据运算的能力都很不一样,传输速度不仅要快,图像清晰度还要高,数据量非常大。”张成康说。

有了大量的数据,通过机器自学习,可以不断在工艺上调优。赛意信息推出的“工业手环”,采集工业设备的噪音、震动、温度等振动频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优化生产运营效率。“如果生产线错误率突然升高,这可能是前端更换了新材料或新模具、新工艺,往前追溯查找问题。”张成康说。

过去,制造企业守着数据的金矿却无从下手,而现在越来越重视在数据中淘金。黄土荣说,以前可能是20年的老师傅才能做好,但通过人工智能工艺系统,也可以在短时间获取相当于20年老师傅的经验。

对数据的分析,也催生了生产型服务业新的增长引擎。黄土荣介绍,未来公司除了坚定做注塑装备这个主业外,也将继续做强注塑过程的数据分析,尽管后者目前年营收只有3000万元,约占总营收的3%,但利润占比则达到了20%。未来5年,这部分营收占比有望突破3亿元,利润可能会超过单纯的销售设备。

借助数据,广东企业找到了升级的“钥匙”。根据广东省政府近日印发的《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其中提及,通过3年左右的探索实践,广东将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5万家以上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软硬一体的数字化改造。

自主可控催生国产替代新机遇

借助新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也催生了新的国产替代机遇。

在一次看报纸时,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董事长李军旗偶然发现,截至2018年,中国高铁养护技术被一家奥地利的外国企业垄断,李军旗当时就想,能否利用本企业已掌握的技术解决该难题?

依托近十年在精密工具领域布局的材料、涂层、高端装备、精密智能制造加工等核心技术及团队研发能力,只经过数个月的攻关,就成功研发出“智能钢轨铣刀”,解决了“卡脖子”技术。

企业研发出自主核心零部件后,还需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如何帮其进入更多应用场景去沉淀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对国产品质也有了充足的信心。

赛特智能董事长李睿也感觉,此前,国产雷达稳定性、可靠性都非常差,国内机器人厂商几乎不敢碰,但如今国产雷达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赛特智能也加强了与国产雷达的深入合作。

制造业升级的需求强烈,也催生制造企业在IT系统等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企业对国产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也日益重视,张成康认为,中国的产业链更完整,商业模式也不乏创新,本土工业软件企业更多的是“草根”,有着与身俱来深入企业一线的优势,熟知企业痛点和发展需求,未来极有可能跑出一些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

张成康注意到,无论是国内大量新建工厂,还是越南、印度等地推进的自动化,其设备的运营与维护都少不了后续的服务,这为中国软件企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延伸

智能制造还有几道坎?

“很多企业在遭遇经济下行压力时,往往首先砍的预算就是信息化投入,不愿构建自己的‘心脏’和‘大脑’。”在广州举行的工业软件国产化高层论坛,一位行业人士的演讲引发了不少参会者的共鸣。

近几年来,AI的应用场景逐渐从视频、电商扩大到智能安防、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然而,在制造等传统行业,依然有不少企业被区隔在数字经济之外。究其原因,还在于生产运输环境恶劣、产业链复杂、场景不标准等因素导致。

痛点一:如何获取数据?

打消疑虑就要帮客户提升数据价值

传统企业与科技企业相比,数字化基因不足,包括原有信息系统老化、“烟囱化”严重,数据积累不足且类型单一,大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数据模型缺失以及数据对决策支持理念与流程不到位。

“数据采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给数据贴标签也是难点,涉及复杂的工业机理和数学模型。”广州博创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黄土荣说。

在博创看来,重点要打消客户对数据的顾虑。“我们构建了行业的知识库,企业虽然关注数据的安全,但也同时会关注,如何更好活下去,让数据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黄土荣说,工业数据和用户数据剥离,经过脱敏,博创收到的是机器的数据,用于自动诊断和排查,这对企业来说是安全的。

黄土荣打个比方:“数据就好比客户的水稻,我们将水稻加工成面包给到客户,他们自然就愿意交换我的面包了。而我还希望数据的价值继续提升,将水稻加工成酒,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痛点二:担心投入风险?

人工成本将高过信息化投入

传统制造企业一边拥抱AI机遇,但也一边防范AI对自身优势的冲击,而非利用AI技术建立新的竞争壁垒。

“制造企业那么多设备,是几十年持续投入下来的,老旧设备怎么办,不是说想改变就能改变、说扔就扔的。”黄土荣说。

害怕失败的风险,加上前期资金投入太大,让很多企业对信息化改造踟蹰不前。

广州赛意信息董事长张成康用“剪刀差”打个比方:如果把时间作为一个横轴,把成本作为纵轴,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延展,人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但自动化、智能化的成本越来越少。实际上,信息技术发展太快,相应成本逐渐降低,当场景的交叉点来临,自动化和智能化就会全部取代人工。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山东从事水管铸造件客户,他们积极尝试做无人化工厂,从成本上来说,其投入其实是更高的。但作为头部企业,必须要有引领的标杆和技术,才能持续领先于竞争对手,同时,信息化成本在不断降低,虽然当下效益未必是最好的,但只要在不断应用就能不断降低成本。

痛点三:技术陷入同质化?

对场景理解重要性凸显

在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科技、ICT与制造企业的切入角度不同,但无论从哪个角度,AI算法已经不再构成“壁垒”,随着大量算法和通用平台已被开放出来,中小企业的选择非常多。

这意味着,依托算法和数据等建立的优势,也将很快被赶超。与此同时,有技术但没有好的场景,就好比“拿着锤子找钉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张成康认为,企业最终比拼的依然是对场景的理解,即能否提供一套咨询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张成康提到一个筷子筛选中的案例:筷子有长有短,视觉AI在尝试中发现并不是非常精细化,最后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两块夹板一夹,长筷子留下,短筷子往下掉;这样的步骤重复几次,筷子分类就做好了。

“明明有些场景投入几万元就轻松解决,关键看你对场景的理解是不是到位。”张成康说,对于智能制造理解,也并非一味强调各种新技术的整合应用。

■相关

智造企业如何培养“接班人”?

从中专毕业,17岁进入富士康,朱伟一待就是14年,从用砂轮打磨的模具学员开始,跳到了技术部接触了自动化技术,成功转型为一名熟练技术工人,并在2019年晋升为模具工程师。

在“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浪潮中,有人离开,有人留了下来,朱伟成为留下来的一员。过去,朱伟只是富士康每台机器前面都有一个站着的那位,现在,朱伟隐身于机器之后,通过屏幕同时操控十几台机器。

曾经忙碌在工厂层层流水线上的“打工人”,创造了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而在当下,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正被机器人替代,同时,新生代年轻人第一份工作宁可去送外卖快递,也不愿意进入制造工厂。

制造业人才又极度稀缺。日前,在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提及,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存在的诸多难点,另一方面,发展至今,再谈机器人,已经不能局限在“机器换人”的简单逻辑。制造业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

“机器换人”红利接近瓶颈

每当提及企业大规模机器换人的潮流,将抢夺工人饭碗时,便会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争议。部分机械工人必将被机器所取代,这也是全球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但这是否意味着工人变得不再重要?

“企业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除了土地厂房,企业设备投入是大头,没法快速更新,10年前都还在用,现在也不算太落后,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就只选择自动化工序中的一部分,即便是广汽集团这样最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冲压工位也用了比较多的工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负责人宋健说。

他认为,即便是在快速变化的手机行业,也有很多工位并没有实现自动化,恰恰是因为更新换代太快,很多企业也难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快速自动化。

但过度自动化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日前,央行课题组在题为《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认为,过度自动化造成失业增加,但生产率却未得到提高。

在业界看来,自动化并不一定等于创新,自动化主要是在生产和服务流程上以机器取代人工,“创造性破坏”是以新的技术和产业取代旧的体系,而自动化并不会创造更多足以覆盖因其形成的失业的岗位,甚至也没有引发生产效率的提高,仅仅是降低了人工成本。

美国学者近年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过度自动化,涌现出一些所谓的“平庸技术”,如自动检查站、自动化客户服务,或是过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这些自动化没有引发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却造成了大量的替代人工现象,从生产效率和劳动力两方面给经济带来双重打击。

“事实上,10年前开始盛行的‘机器换人’那一波浪潮,已经接近尾声了,该换的机器也换了,自动化程度也差不多了。”一位制造业内部人士表示,一些精密制造企业的营收也已趋缓。

人的成长与产业的提升交替上升

面对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短板,多位受访专家不约而同提到,要为未来的新增岗位培养人才,也要有丰富的渠道接纳现有人才的再教育、再培训,为现有的人才补充新的能力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珠三角的一家制造业工厂,工厂也在想方设法提升员工的技能。该公司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实际上,设备越先进、自动化程度越高,人的深度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双方形成了一种交替性的提升。

在车间,所有的岗位都进行了分级,根据操作难度、对客户的影响程度分成了几个等级,1-1、1-2、2-1、2-3等等。针对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招聘策略和培养策略,比如普通岗位培训7天就可以上岗,而关键的检验岗,通常要培训一个月才能上岗。同时针对不同的岗位,给予不同的薪资,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去挑战一些更难的岗位。

一些高端的产品生产前,工厂会对员工提前了解,比如对岗位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经验、技能、知识等等,甚至一些大客户也会反过来要求,生产线必须具备较高素质的工人。

当产品上出现了一些新工艺、新知识、新设备、新事物时,专门的研究团队提前研究所用的功率、工艺、工序要求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团队中,有10年生产经验的员工占到了75%,老师傅依然非常吃香。

上述负责人说,一方面,原本依赖人的检验,比如只是去看哪里贴错了标签、哪里有瑕疵,这些重复劳动可以通过智能化解放人。另一方面,人在与机器的交互中,在思考更复杂、更需要经验的环节,“过去我们讨论,人工智能会降低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这也是促成了人的成长与产业的提升”。

制造环节中引入工业互联网后,华星光电高级副总裁陈盛中也经常被问及,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他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工人薪资水平都是往上涨的,同时用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工程师水平不能停留在过去,也需要熟练掌握AI、大数据等技术,“实际上,用人来判别图片,这样的简单重复劳动,对个人并没有实现增值”。

提升培育环境,培养更多“数字工匠”

如果把视野放宽,德国是一个工业与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体,但并没有引发失业问题。

这得益于德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不依靠成本而是技术,技术优势的获取是靠政府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对劳动力知识结构再调整和新技能匹配的持续投入。

这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中国应该重点转向技术创新,并制定对劳动者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计划,同时避免由资本主导的过度自动化产生失业与贫富分化问题。

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表示,人才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但就目前来看,既缺“对的人”,也缺“对的培育环境”。目前,富士康就创办了工业互联网学院,同时与高校共建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举办“未来智造大讲堂”等举措,以教育培训和训练实习的方式,培养更多“数字工匠”。

在工业富联技能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李光辉看来,制造工厂成为枯燥乏味的流水线上的代名词,很大程度上是上一代人进厂的记忆。转变这种观念非常关键的一步是靠引导。工业富联设想,如果将“灯塔工厂”的样板设在小朋友经常去的科学馆、展馆等地,把智能制造工厂搬出来,让大家知道未来的制造业原来是各种先进技术的集成,与机器人互动交流,这有助于改善小朋友对制造业的印象。

博创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黄土荣则注意到,过去,传统制造业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而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企业招聘也更有吸引力,2020年新招聘了一批名校毕业的研究生。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