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刷脸支付、身份核实……人脸识别技术在科技圈备受关注,甚至可以“一张脸走遍天下”时,它却因屡次侵犯隐私而触礁。
就在近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下称《条例》),此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这意味着,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政策一出,网友纷纷留言希望尽快实施,并吐槽各处开始的强制刷脸,“不刷脸没法考勤、孩子进不了校门,家人甚至进不了小区”。
本想带来便利的人脸识别,怎么变得这么糟心了?
躲不掉的“刷脸”
为了收集人们的面部信息,一些公司已经是拼了。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判决刚下来,近日买房者戴着头盔去看房一事,又让“刷脸”处于争议漩涡中。
据报道,南京多家售楼处都安上了人脸识别系统,以此识别自访客户和渠道客户。前者指的是主动看房的客户,后者则是由中介带领的,这两种渠道的客户购房价差了2%的优惠,相当于几十万元的房款。也有说法称通过人脸识别,开发商会掌握购房者的个人信息,以此制定不同优惠。
看房者“被迫”戴上头盔躲避刷脸
据羊城晚报报道,一位房产中介指出,“基本上没多少人知道售楼部搞这个,但是这在售楼部非常普遍,超80%以上的楼盘都有。”
为杜绝厕纸浪费,东莞的一座星级公厕引入了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供纸机。盯着屏幕看3秒自动出纸的设定引发争议,当前该公厕已恢复用常规方式供纸。
公厕刷脸供纸引争议(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该设备生产商天津首联科技表示,“设备符合国标规定。公司本身不持有数据,设备上的数据不会上传云端,也不会提供给任何第三方。”首联科技还表示,设备没有网络功能模块,拍摄的用户照片均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删除。
除了特定场所在收集面部信息,像小区和学校等场所也开始尝试“刷脸”进入。
杭州一小区已经在大门和单元楼门口装上了人脸识别设备,居民要录入信息并刷脸方可进入。在一些学校,摄像头不仅用于查考勤,还进入课堂监测起学生逃课、打盹及走神的种种情况。
而问题在于,“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是否已经被滥用?谁来负责、以及如何妥善保护这些隐私数据?
据燃财经报道,围绕刷脸的黑产已经形成。在人脸数据的交易中,5000多套信息最低只要200元,还可外送13万个“姓名+身份证号”信息。
在近日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中,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监管聚焦侵权重灾区
面对“刷脸”存在的争议,监管层面已经出手,最先整治的就是侵权重灾区售楼处和小区物业。
11月底,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紧急通知,要求楼盘售楼处未经别人同意,不得拍摄来访人员的面部信息。此后,徐州也跟进了该项限制令。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分析道,对于未获得看房者允许、隐蔽性拍摄并用于商业目的,应该进行严格清查;或者采取在售楼处显眼位置公示采集信息的行为,并征得看房者同意。否则就应该停止继续对看房者拍摄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涉嫌违法违规。
而在小区强制住户刷脸进门方面,10月26日,《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下称“草案”)提请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草案中明确规定,禁止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进入小区。
如果通过,这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
据悉,《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于2002年2月1日实施,2013年及2020年分别进行了修订。在最新一次修订中,该条例将住户的隐私权和信息保护纳入其中。
除此以外,手机App录入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也受到了管束。
今年9月发布的《App个人信息保护常见问题及处置指南》指出,在非必需的服务场景,诱导或者强制采集人脸信息属于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除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重要人身财产权利之外,App不应当将使用人脸信息作为实现业务目标的唯一方式。
12月初,国家网信办也发布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排除在38类常见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外。
天津“刷脸”禁令改变了什么?
虽然有地方已对售楼处、物业等特定场景的违规“刷脸”行为做出限制,但天津此次通过的条例,因其广泛性和普适性,被视为国内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法规。
在该条例下,未经用户允许或存在争议的人脸数据采集将被禁止,像售楼处的违规采集将有法可循。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天津“条例”的推出或会对人脸识别的最大应用场景刷脸支付带来重击。
据北京商报报道,支付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天津法规的出台未来可能会推动更多的省份和城市出台与人脸识别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支付行业来说,将进一步提高行业的相关从业标准。
在他看来,由于行业缺乏官方标准,使得市面上的刷脸支付设备和业务标准有很大差异,相关技术的成熟度有待提升。此外,目前的刷脸支付依旧在数据采集、隐私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
深度科技研究院专家张孝荣也认同这一看法。
对于准备参与刷脸支付的企业,天津《条例》的实施首先提高了市场门槛。其二,对于已开展刷脸支付业务的企业,需要根据规定标准来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三,产业链受到冲击,刷脸支付背后的软硬件供应链及下游业务推广渠道都受到影响。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对钛媒体分析道,通过看天津条例并参照个人征信管理条例,可以发现采集信息最重要的是经过用户本人同意,在用户知情情况下可以正常采集信息。
“售楼处、物业的刷脸和刷脸支付是两码事。前二者未经用户许可,而刷脸支付是用户同意协议后才开始采集的。因此,该政策对刷脸支付影响较小,而对于房地产售楼处等未经用户同意,非法采集用户信息的公司影响较大。”
目前,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推行的刷脸支付明确规定了用途(支付)且是经过用户本人同意的,只要平台不将用户的脸部信息用于其他用途,是符合监管政策要求的。
据王诗强观察,支付领域暂时还未发现滥用“刷脸”或未经许可的情况。“支付公司可能需要对支付界面进行微调,每次刷脸支付时,让用户点击同意按钮,然后再打开视频进行人脸识别。”
伴随技术普及,全球对人脸识别的喜与忧在交替上演。
今年9月,美国俄勒冈地区颁布了美国最严格、最全面的面部识别禁令。其后果是,除了酒店、公司和机场不能刷脸,连警察局这样的政府机构都无法利用该技术从监控设备中获得人脸信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招致了围绕技术
一位关注AI赛道的投资人对钛媒体App表示,“技术落地总会伴随挑战,参照海外也是不错的例证。但国内对人脸识别进行一刀切限制的几率并不大。”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芦依,编辑/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