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是中国最早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平台,其背后运营方就是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Megvii,于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杨沐三位创始人成立。
今年以来,屡次传出旷视科技的上市传闻,但是结果都不了了之。
如今,更大的不利消息来临:多地开始立法严控人脸识别,甚至拆除人脸识别设备。这给旷视科技的未来投下了更大的阴影。
一、“人脸识别”政策遇冷
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该《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更早之前的10月26日,《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请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进入小区。
11月27日南京已启动对全市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售楼处进行检查,南京本地的部分开发企业在过去两天陆续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要求拆除人脸识别系统。
之所以地方政府大张旗鼓开始整顿个人生物信息,这是因为在新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要素之一。
而通过人脸识别来收集个人数据,已经成为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雷点。
旷世科技,则刚好是这个雷点的最大技术供应商。
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我们早期帮助他们(旷视科技)寻找了合作伙伴,包括美图、蚂蚁金服,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各个行业怎么切入。”
这句讲话成为炸雷,尽管涉事三方都在事后做出了各种解释,撇清自己的责任关系,但是对于旷视科技来说AI隐私问题的困扰已经不是第一回。2019年9月份,旷视科技也曾因为数据隐私问题遭到大众的质疑,“如何看待旷视科技新产品监视学生上课”等话题在知乎热榜上出现。
曾经被热烈追捧的“人脸识别”技术,突然成为严控的管制技术之一,旷视科技的市场空间必将受到压制。
二、“人脸识别”数据滥用
2011年10月,旷视科技成立。
2012年10月,旷视推出基于云端的视觉开放平台Face++。
旷视科技以自研的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为核心,深耕三大垂直领域: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在三个物联网场景中,旷视又分别聚焦其中的核心行业,包括智慧城市、楼宇园区、AI云服务、消费电子、智慧物流及工业自动化六大领域。
换句简单的话,旷视科技就是在不同环境场景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再进行深度处理。
在旷视科技的宣传稿中,有“旷视助力3000余座楼宇的智能升级,包括中国尊、华润春笋大厦、重庆来福士等地标级建筑,每天服务通行人数1000余万”的语句,而这些楼宇物业到底有没有对这1000余万人的生物信息收集权力?
同样,“在安卓平台的智能手机中,旷视提供的刷脸解锁方案市占率约70%,旷视赋能的典型产品包括中国首款2D人脸解锁智能手机(Xiaomi Note3)、首款2D红外人脸解锁智能手机(vivo X21)、首款3D结构光人脸解锁智能手机(OPPO FindX)。”
“旷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有支付级刷脸解锁方案的供应商。”
银保监会官网12月8日消息,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表示,中国政府已明确将数据列为与劳动、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数据确权是数据市场化配置及报酬定价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各国法律似乎还没有准确界定数据财产权益的归属,大型科技公司实际上拥有数据的控制权。需要尽快明确各方数据权益,推动完善数据流转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并公平合理地利用数据价值,依法保护各交易主体利益。
当下,不仅仅是房地产商,包括商尝餐馆、美容院、动物园等许多商业机构及学校、养老院、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都在探索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
▲某商场用于智能营销的人脸识别系统页面
以商场营销为例,以人脸为特征的识别已经贯穿到注册、到店、跟踪、管理的会员运营全流程。
旷视科技作为行业第一技术平台,拥有巨量的人脸识别信息,如何在收集之后进行脱敏和运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毕竟,仅仅从这些企业官方报道就可以看出,旷视科技已经在人脸识别技术和实际运营领域,具备了“平台”地位特征。
三、“人脸识别”安全堪忧
人脸只有一张,不像手机号、密码那样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纹那样需要主动操作,而是本身公开外露,在无感的情况下就能被采集;另外,照片、视频、伪造3D头套等有时都能被识别,也增加了人脸识别应用的不可控性。人脸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像人脸识别这样涉及到公众核心安全的技术,最好应该由特殊机构进行持牌管理,比如我们都知道,对涉密企业做供应商,要有涉密资质。涉及军用或军民两用的产品,同样需要持牌管理。
而像旷视科技这样的核心安全企业,却在同时从事面向市场化客户的技术提供,甚至还要谋求大陆之外上市,安全合规性就很堪忧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万一企业管理出现了纰漏,全国如此多的数据都集中在少数企业的手里,可能更是灾难。
例如,2020年2月27日,美国拥有超30亿人脸数据的创企Clearview AI被黑。(搜索:《毛骨悚然!拥有超30亿人脸数据的美国AI公司被黑,600多家客户名单被盗》)
因此,像旷视科技这样一家企业就在人脸识别的各个领域里掌握了绝对市场地位,恐怕不是值得骄傲的技术领先,而是社会安全管理的巨大隐患。
展望:
2021年是旷视科技成立十周年,如果完成了IPO上市进程,相信会是一波大庆祝。
2020年10月19号,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完成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流程。新规表明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
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中国老百姓关心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将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如何在提供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这个平衡点的把握将考验包括旷视科技在内的所有AI企业。
---欢迎留言,感谢转发----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