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创造一下
排版 | AI
将成为“AI 四小龙”的第一股?
过去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度更迭。从旷视港股“搁浅”,到云从传出 A 股冲刺,就在昨天,又有一家公司开启了 IPO 进程。
据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11 月 4 日,依图已正式提交了招股书,自 9 月 9 日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并备案后,正式开启了科创板冲刺之路。
“AI 四小龙”集体走上 IPO 之路的背后,正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脸识别行业面临的整体瓶颈。
依图科技成立于 2012 年 9 月,那也是中国 AI 创业最火热的时期。
2011 年,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印奇拉着两位老同学创立了旷视。同一年,周曦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成立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研究,这成了后来云从的雏形。随后的 2012 年,依图诞生,朱珑与高中好友林晨曦成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最后是商汤,2014 年,汤晓鸥宣布成立商汤科技,补齐了“AI 四小龙”的最后一块拼图。
四家公司业务赛道十分相近,都是用计算机视觉来做人脸识别,在 To C 的领域主打手机人脸识别,而 To B 市场中,安防和金融是其主要落地场景。
AI 对传统行业的赋能,加之市场早期处于一片空白,这些都给了成立之初的“四小龙”充足的成长空间。
依图“一战成名”是在它成立后的第二年。2013 年,依图和苏州市公安局,通过“蜻蜓眼系统”,成功为苏州警方破获一起入室盗窃。这帮依图在安防领域扎下了根,在公安部的支持下,依图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十亿级人像数据库,在“数据为王”的人工智能赛场,积累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云从的突破口则是金融。2015 年,云从成功帮助海通证券落地了远程开户的身份认证系统,之后,云从科技的产品得以开始在金融业特别是银行里全面发力。
云从搞定了众多国企大银行,而旷视则捆绑了支付宝。最经典的一幕发生在 2015 年 3 月,在德国汉诺威 IT 博览会上,马云举起手机,通过支付宝“扫脸”支付,购买了一款 1948 年汉诺威纪念邮票。作为国内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商业领域的首个产品雏形,这则新闻在当时的科技圈吸引了众多眼球,作为技术方案提供商,旷视也“一夜成名”。
相比之下,商汤走的则是“全面发展”的业务路线。从创业之初,商汤就定下了“1 + 1 + X”的模式。按照公司的解释,前面两个 “1” 分别是基础研究和产品解决方案,“X” 指的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包括手机、教育、金融等等。
风口之下,人工智能企业备受瞩目,资本蜂拥而至,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融资神话”。
最疯狂的 2018 年,投资人通过各种渠道挤进头部 AI 公司,这一年,依图拿到 3 亿美元融资,云从获得 10 亿人民币,而商汤则通过 3 轮融资斩获超 22 亿美金,估值达到 45 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
高估值、高亏损成为 AI 公司的显著特点,“四小龙”也被冠上“融资机器”、“吞金兽”的标签。
这样的疯狂注定不会持续太久。按照著名咨询公司 Gartner 的新型技术成熟度报告,彼时,整个 AI 领域正处在期望膨胀期的顶峰,而接下来,就是不可避免的下坡路。
商业化上的困境,戳破了这个美丽的泡泡,再加上猝不及防的资本寒冬,2018 年下半年起,人工智能跌入幻觉破灭的谷底期。
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明星 AI 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光速“卖身”。成立两年间,深鉴科技尝试布局过多个领域,包括安防、金融、手机、自动驾驶等,但均已失败告终。最终,投资人耐心耗尽,两岁的深鉴科技被迫以 3 亿美元“贱卖”给赛灵思(Xilinx),只相当于其在一级市场估值的 3 折。
同时,一些外部因素也在加速瓜分市场。
一方面,巨头自己入局做算法。2018 年底开始,支付宝和微信相继宣布将“扫脸支付”更换到自家算法,次年,旷视与支付宝的关联交易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更多小型创业公司入局,他们往往能扎到比“四小龙”更深的市场中,从三四线城市中抢夺“蛋糕”。
进入 2019 年后,整个 AI 行业突然陷入“钱荒”。根据猎豹全球智库数据,2019 年,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出现了 18 年来的首次下滑,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金额比 2018 年下滑 34.8%。这期间,依图也仅公布过一轮未透露金额的战略融资。
曾经被快速增长掩盖的问题,随着资本退潮,呈现在了行业面前。
高估值与难造血交织的困境下,原有的商业布局,似乎已经无法给 AI 独角兽们提供符合预期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经过 79 年的发展后,部分投资人已经到了退出的时候,而一级市场普遍缺钱,很难找到新人接手。
面对困局,“AI 四小龙”们都需要新的故事与新的资本。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 AI 独角兽选择去场外“取暖”。商汤选择入局 AI 教育,旷视开辟“第三战场”供应链物联网,云从发布“轻舟”平台,着手搭建生态“朋友圈”。
相比之下,依图的选择显得更加决绝,他已经决定彻底摘下“视觉”这顶帽子,转而将重心落到了“造芯”上。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依图从“算法”公司向“算力”公司的转型。
资本的介入,在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加速器,它可以改变市场的原有规则,帮助公司催熟,但如果商业模式不成立,泡沫破裂只是迟早的问题。
在资本降温、市场回归理性的大背景下,留给 AI 独角兽们的“试错空间”正在极速收缩。
对于尚不具备完全“造血”能力的 AI 独角兽们而言,无论上市或是继续融资,只有“活下去”,才有商业化的机会。
在一天到来之前,“四小龙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