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智能化的演进,人们逐渐摒弃了“重治疗轻康复”的传统观念,由此,具备助残行走、康复治疗等功能的康复机器人顺势成为刚需,被称为特殊环境下的“可穿戴设备”。
据统计,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康复机器人所占份额达40%。2018年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亿元,预计到2023年,该产业将以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4亿元。
创业邦持续关注的深圳市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步机器人)便是该赛道内的布局者之一。公司成立于2016年,定位于一家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商,长期专注外骨骼机器人及人机交互技术方向,志在利用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康复医疗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打造一套智能康复体系。
在50余名研发成员的团队架构中,硕博人才占比超过50%,且均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
联创&CEO陈功为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双学位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专攻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人-机交互控制、柔性驱动器、脑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方向;
联创&CTO叶晶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生命理工学博士,师承于日本“机器人之父”加藤一郎的弟子藤江正克教授,曾于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联创&COO胡峰曾担任优必选机器人公司南方区域经理。
“迈步机器人诞生于创业之都深圳。其实在持续向好的创业大环境下,团队的创业想法和心态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在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胡峰如是说:“在2016年正式进入智能康复市场前,公司已经把所有商业模型搭建完毕,同时,根据行业经验预先推算出了未来潜在困难,规避风险。”
据介绍,迈步机器人主要通过在医院及康复中心布局触达患者群体,已与30多家医院、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康复机器人产品主要服务于脑卒中、脊髓损伤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
对此,胡峰解释道,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2000余万人,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脊髓损伤患者,每年增量也达到了200多万人,其康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数量严重不足,且能应用到康复医疗当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屈指可数,由此产生了明显的市场缺口。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还能够辅助进行更加精准的康复训练,提升康复训练效率。
对于脑中风类患者,迈步机器人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完成恢复训练,直至康复;对于脊髓损伤类患者,迈步机器人可通过外骨骼助行机器人提升其呼吸、血液流通、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现阶段,迈步机器人已相继推出了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手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等多款医疗外骨骼机器人产品。
在采访过程中,胡峰向创业邦记者介绍了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首先需要足底压力传感器、关节角度传感器、陀螺仪等多个传感器,用于感知并判断患者运动意图,然后,根据意图下达助力指令,精准及时地提供补偿力差和力反溃每个环节的背后都需要机械设计、人体工程学、力度控制算法等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撑。
区别于大部分竞品,迈步外骨骼机器人首创采用柔性驱动器作为动力输出,具有主动式训练模式,以及力控精准、安全性高、人机交互体验佳等优点。值得一提的是,其产品现已获得100余项专利,各项性能可与美、日等国相关公司同类产品媲美,而价格却远低于国外产品。
根据迈步机器人透露,公司已领先于同赛道企业开始投入应用。目前已服务的200名患者,在使用康复机器人产品前后进行的使用前后对比的数据统计发现,机器人比人工康复有显著的优势,10%使用者反馈外骨骼机器人无明显负重感,康复体验和专业人才康复效果相当。
“布局的前三年,公司主要在产品研发和打磨方面发力,今年起,公司将正式进入市场商业化阶段,实现规模化营收。目前迈步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即将做完临床试验,将很快拿到CFDA认证并投放市常”胡峰告诉创业邦。
除此之外,迈步机器人还在加紧布局智能康复体系的建设,通过研发生产多种类型的外骨骼机器人,让机器人辅助的康复训练涵盖多个方面,并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逐步建立与临床评价相对应的机器人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康复训练。
今年8月,迈步机器人正式宣布已完成珠海科投资、联想创投、浙江德宁实业联合投资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此前,公司还曾于2018年4月获得分享投资领投、联想创投跟投的Pre-A轮融资。
CEO陈功表示,虽然外骨骼机器人在技术上日渐成熟,但是仍有很多需要不断探索、优化和改进之处。
现阶段,迈步机器人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研发并优化外骨骼机器人,加快智能康复体系的建设,快速推进与康复市场和医疗机构的市场合作,早日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康复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