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一只机器手正在抓取一块豆腐。虽然机械手看起来十分有力,却轻拿轻放,经手的豆腐完好无损。机器手的“手指”灵活又柔软,不仅能抓取多种菜蔬,还能挑起面条。
“我们都知道机器人可以组装硬性产品,比如汽车。但实际上,机器人也能抓取一些非常柔软、细小的物品,比如食品。”11月1日上午,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第二场青年人工智能会议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姚臣华展示了多段视频,介绍正在进行的柔性机器人研究。
除了抓取豆腐的机器手外,另一个组装汉堡的机器手也很吸睛,只见它快速在面包上放置香肠等各种食材,组装出一只只汉堡。这只机器手的“秘技”在于可以自己找到合适的装配食材,依靠人工视觉系统进行训练后,机器手就能“看清”食物,识别什么是土豆,什么是花菜,还能判断出食物的形状大小等特性。
抓取食物的机器手,在材料选择和手指设计上都有不少难点。有些食材是干的,有些食材是湿的,对于机器手的材料都有不同要求,同时还要兼顾食品安全。姚臣华团队侧重硬件研究,但也会做流程建模,针对不同场景、不同食材寻找最合适的设计。这项发明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团队会成立一个初创企业,经过食品安全性测试之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常
姚臣华介绍,他们还开发了一款柔软的机器人手套,可以辅助手部的运动与康复训练,使用者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来控制手套,手套上的传感器可以用来进行神经治疗。有一位中风三年的病人,手部一直不能动,戴上手套之后就可以移动了。
柔性机器人手套的优点在于,使用的材料非常柔软,中风病人无论在进行磁共振检查,还是在做其他治疗时,都可以佩戴这款手套。“我们还希望将脑机接口与我们的成果结合起来,病人脑海中希望做的事情,可以通过操纵机器人手套来完成。”姚臣华说,团队与新加坡政府合作,柔性机器人手套推出之后,会很快向全世界推广,届时病人可以从医院租用或购买,能有效应用于病人康复。
姚臣华在线展示 孟雨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