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量子科技正引领全世界进入全新纪元。在这场事关人类未来的科技竞赛中,四川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
“我们仍处于第二梯队。”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受访专家的答案惊人一致。
四川缺了什么?
缺人才
人才是发展量子科技的关键。
任何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善于统筹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敢闯“无人区”的青年人才。当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以及拥有集中科研力量“加持”的合肥等地,依托相关高校、企业及科研单位,聚集了不少量子科技领军人物,他们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也正在成为国内量子科技研究的中坚力量。
反观四川,不仅缺乏领军人物,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投身量子科技研究。专家建议,四川应在量子科技相关研究应用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在吸引更多量子科技领军人物的同时,更为相关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川。
缺资金
量子科技的研究艰难且漫长,需要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四川较为欠缺。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他们当下承担的大多为国家级课题。某研究员称,每年获得的省内资金支持尚不足百万元。
另一位多年从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的教授,曾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未获得理想结果。“省里又没有相应项目,只能勉强靠学院支持。”
“如果没有资源上的特别倾斜,四川想要在量子科技带动的‘未来产业’方面‘超车’,将会非常困难。”川内的量子科技工作者盼望省级层面设立专项基金,进而引导更多学科的团队与研究者参与其中。
缺平台
记者了解到,山东济南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量子技术研究院,并出台若干“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致力于在未来打造出相关产业总规模达千亿级的“量子谷”。北京也已展开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在量子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形成政策“组合拳”,北京市政府还牵头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相关专家建议,四川也可筹建“西部量子中心/基地”,一方面在科研上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产业化上形成集聚。
在今年9月的“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中,郭光灿院士就建议四川提前介入到量子计算机的配套开发上去,“为量子计算做硬件控制系统、做软件”,布局量子互联网,打造相应的产业链与生态链。
“部分在川高校,已经着手布局量子计算相关研发平台。” 郭光灿指出,“川内已有部分平台在量子网络和传感技术等领域走在前面。我们能不能给予他们适当支持?这种‘未来产业’介入得越早,就越有可能夺得未来巨大市场的主动权!”
相关阅读>>>
与微观世界的小精灵“握手” 独家探秘量子科研“四川队”| 神奇的量子科技
我们啥时候用上量子计算机?| 神奇的量子科技
量子速读、量子鞋垫、量子内衣……是真正的量子产品吗?| 神奇的量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