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央视新闻报道称,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涉及隐私人脸照,并由此揭开AI黑产的幕布。
得知真相后,网友们深感震惊。
原以为各大企业和平台所宣称的隐私、安全、便捷、高效的人脸应用技术,其实际状况恐令人担忧。
面对网友疑虑,一些企业安慰说:"我们的人脸识别是采用三维技术,平面照片根本通过不了。"我们很多人也深以为然。
然而,当看到犯罪分子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人脸核验机制的时候,相信你也会惊讶万分。
或许正应了那句古老的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先进的技术也有漏洞可钻,对黑客而言,处在应用初期的人脸识别技术,更是"漏洞百出"。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某人因为丢失一部手机,结果银行卡、某宝、京东、苏宁等账号被洗劫和盗刷的新闻。某宝称,犯罪分子不可能通过人脸识别盗号,但事实显示,犯罪分子确实通过某些手段,用受害者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了某宝账号。如果结合央视的新闻,很难说,某宝的人脸识别技术没有缺陷。
某宝尚且如此,那些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没有那么多技术积累,只为了"赶时髦"和"赶潮流",而急急忙忙推出人脸登录和支付服务的应用和平台,其安全隐患,便更加令人细思恐极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把摄像头和人脸识别作为新车的一大卖点,越来越多的监控摄像头深入到家庭和社区的各个角落,这些企业收集到的图像或视频数据,既成为方便用户的工具,也成为一条条被封闭在企业或平台内部的大数据。而由无数企业所组成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也很容易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被犯罪分子轻易地窃取,进行售卖或实施犯罪。
类似的新闻,已呈逐渐上升趋势了。
其实,早在这些技术普及之前,很多影视作品(如《黑镜》《黑客军团》等)和游戏作品(如《看门狗》系列等)已经一再提醒我们,并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技术被滥用的可怕后果。
所以,我们也确实需要效仿其他注重数据隐私的国家,从国家和行政层面考虑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了。《民法典》的推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推出和逐步完善,也需要尽早提上日程。
企业端也不应该为了吸引用户或提升使用体验,就忽略了安全隐患,置消费者隐私安全于不顾。
短期看,为了效率而牺牲安全,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遭到数据泄露,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和恶劣影响,对企业将可能是致命性的。
这从"脸书数据门"和"万豪酒店数据泄露事件"中,便可以得到警示。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AI黑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黑产的棋子。面对一些新奇的科技应用或产品,我们也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在需要提供隐私数据时,要思忖再三,切不可为了尝鲜或满足好奇心,而成为AI黑产的工具或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