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向在星链网站上注册的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中写道:“从标题可以看出,我们正在努力降低你们最初的期望。随着我们对星链系统的改进,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看到数据传输速度达到50Mbps到150Mbps,延迟降至20到40毫秒。”这种速度可以在30分钟到1个小时内下载一部完整长度的电影。
科技新闻讯 10月28日,美国当地时间周二,SpaceX正式宣布邀请部分早期用户参加其星链(Starlink)互联网服务的公开测试版测试,该计划旨在从太空提供全球互联网覆盖。要加入这项名为“Better Than Nothing Beta”的测试,用户还必须以499美元的价格购买所有星链地面设备套件,然后支付99美元月费。
月费加购买硬件近600美元
SpaceX向在星链网站上注册的用户发送电子邮件,以邀请华盛顿州、威斯康星州和爱达荷州等地申请者加入测试。这封电子邮件很短,首先详细说明了测试版用户能从最初的星链系统中获得什么样的服务。
邮件中写道:“从标题可以看出,我们正在努力降低你们最初的期望。随着我们对星链系统的改进,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看到数据传输速度达到50Mbps到150Mbps,延迟降至20到40毫秒。”这种速度可以在30分钟到1个小时内下载一部完整长度的电影。
SpaceX还在电子邮件中声称,随着该公司发射更多卫星并安装更多地面站以接收卫星信号,延迟和数据传输速度将会大幅改善。该公司还指出,它将继续更新其网络软件,预计到2021年,延迟将减少到16到i19毫秒之间。
这些电子邮件发送给了数量不详的用户,目前还不清楚测试版的定价是否与SpaceX在正式发布期间的收费相同,但标志着SpaceX启动了对这项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公开测试版测试。该公司表示,这一测试在延迟和下载速度方面都显示出超出预期的结果,这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关键指标。SpaceX没有立即回复置评请求。
那些收到电子邮件的人会在星链网站上填写一张表格,上面要求提供潜在订户的联系信息和位置。SpaceX早在6月份就发布了这份表格,不到两个月后,该公司表示,全美“近70万人”表示对这项服务感兴趣。SpaceX在发货给客户的附带纸条中称,如果他们对服务不满意,“可以退还所有东西,并获得75%的退款”。
SpaceX位于加州霍恩的星链用户终端工厂刚刚开始批量生产,是否可以保证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大规模交付尚未可知。该公司的卫星天线从未大规模生产过,星链需要为极小比例的潜在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SpaceX可能会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它试图成为第一家这样做的公司。
对于星链项目,SpaceX的设想是将近1.2万颗卫星发射到地球上空的低轨道上,以便向地面发射连续的宽带互联网服务。该公司声称,之所以需要如此庞大的卫星数量,是希望任何时候都至少有一颗卫星始终在全球任何地区的上空。到目前为止,SpaceX已经发射了近900颗星链卫星,尽管其中几颗卫星在轨道上发生了故障,同时该公司还积极地将其他卫星带离了轨道。
星链卫星互联网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努力,SpaceX曾表示,建设该网络将耗资约100亿美元或更多。但该公司领导层估计,星链互联网服务每年可能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其火箭业务年收入的10倍以上。这些收入可以帮助资助马斯克的星际火箭计划-星际飞船(Starship)。
要连接到星链系统,用户需要购买SpaceX的用户终端,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将其描述为类似于“棍子上的不明飞行物”。在新的电子邮件中,SpaceX表示,用户终端、用于将终端安装到地面的三脚架以及Wi-Fi路由器加在一起共需499美元。该电子邮件为用户提供了订购设备的链接。
此外,SpaceX还推出了星链应用程序,将帮助测试用户设置他们的系统,现在该程序已经可以在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找到。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这款应用允许用户在视野畅通的情况下搜索天空区域,这样他们就可以确保他们的用户终端与卫星保持相连。这款应用还会引导人们完成设置过程。
SpaceX在其星链移动应用程序的描述中表示:“根据测试计划,2020年的初始服务将针对美国和加拿大。到2021年,将迅速扩大到几乎覆盖全球人口的水平。”
今年夏天,SpaceX推出了星链的私人测试,但该项目的参与者不得不对此保持沉默。根据网站上的代码,星链网站上的声明显示:“你不能在网上或与家庭以外的人讨论你参与测试计划的细节,除非他们也是SpaceX的员工。”近几个月来,德克萨斯州的一所乡村学校、华盛顿州的紧急机构和华盛顿州太平洋海岸的印第安人部落(Hoh Indian Tribe)都免费试用了这项服务。
SpaceX本月早些时候宣布与微软合作,将这家科技巨头的Azure云计算网络连接到星链网络上。近几个月来,SpaceX和微软始终在测试连接星链和Azure所需的软件。这一合作关系对微软新的移动数据中心尤为关键,该公司表示,这些数据中心是“为那些在混合或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需要云计算能力的客户设计的,包括偏远地区。”
星链服务公开版测试计划推出之际,OneWeb、印度的巴蒂集团(Bharti Group)和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亚马逊等竞争对手也开始提供自己的宽带卫星网络。OneWeb是英国政府拯救的卫星服务运营商。
选择创企追踪卫星部署情况
在公布星链互联网服务定价信息的同时,SpaceX和轨道物体跟踪初创公司LeoLabs宣布了一项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LeoLab将在SpaceX的星链卫星初始部署和轨道旅行期间跟踪这些卫星。这一合作意味着,LeoLabs将立即开始跟踪新的星链卫星,一旦它们在发射后被释放到太空中,就会在任何新的批量发射的关键最初几天向SpaceX提供位置和轨迹方面的即时信息。
与其他选择相比,LeoLabs的优势在于它能以更快的速度从一整批新入轨的星链卫星上获取信号,SpaceX每次大约可发射60颗卫星。LeoLabs表示:“LeoLabs跟踪所有星链卫星(每次发射最多60颗),并在卫星群的正面和背面快速生成数据产品。这在启动和部署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就会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和几天里,我们将继续监测卫星的散开情况,并开始它们的轨道提升序列。”
自今年3月以来,LeoLabs的实际操作活动就一直很活跃。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跟踪了许多任务的卫星部署。在未来的发射中,它也将继续这样做。通过他们的平台,SpaceX在发射几个小时后就能及时获得关于星链卫星及其轨道的数据。这家初创公司表示,它通常可以在星链卫星经过其雷达站的一小时内提供数据。
LeoLabs最近登上了新闻头条,该公司致力于追踪低地轨道上物体之间的潜在碰撞,包括最近一次在本月早些时候两个太空物体险些相撞的事件。随着近地轨道变得更加拥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SpaceX计划大幅增加其星联卫星的规模,LeoLabs的服务可能只会增加需求,以帮助进行有效的太空交通控制。
约3%星链卫星已失败
SpaceX现在正以每月约120颗的速度生产星链卫星,并努力将4.2万颗卫星送入轨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除了通常担心的光污染和射频干扰(RFI)之外,还有这些卫星经历的故障率。具体地说,其约3%的卫星已被证明没有反应,不再在轨道上机动,这可能会对轨道上的其他卫星和航天器造成危险。
为了防止在轨道上发生碰撞,SpaceX为其卫星配备了氪霍尔效应推进器(即离子发动机),以提高它们的轨道,在太空中机动,并在寿命结束时脱离轨道。然而,根据SpaceX最近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布的两份通知,他们的几颗卫星自部署以来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
不幸的是,该公司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表明他们的哪些卫星受到了影响。为此,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CFA)和钱德拉X射线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Jonathan McDowell)提出了他自己对卫星轨道行为的分析,以表明哪些卫星发生了故障。
麦克道尔将SpaceX自己的数据与美国政府消息来源相结合,确定大约3%的星链卫星已经失效,因为它们不再响应命令。当然,一定程度的“自然减员”是不可避免的,3%的失败率相对已经较低。他说:“SpaceX的失败率并不惊人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如此庞大项目的项目(最新申请显示为4.2万颗卫星)中,即使按照正常的失败率估算,最终也会产生大量太空垃圾。”
在这种情况下,3%的故障率相当于1260颗250公斤重的卫星会失效。根据欧空局空间碎片办公室(SDO)的数据,截至2020年2月,目前有5500颗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其中约2300颗仍在运行。这意味着,完整的星链项目将使轨道上不起作用的卫星数量从11%猛增到40%,碎片和碰撞的问题看起来更具威胁性。
当然,SpaceX强调碰撞的风险非常校在2017年4月提交给FCC的文件中,SpaceX提出了碰撞风险的可能性,假设“卫星故障导致无法执行碰撞避免程序的概率为10%、5%和1%”。作为回应,该公司表示,考虑到以下规格和指导方针,甚至1%的风险都不太可能:
设计星链项目要超过NASA的碎片缓解指导方针,并指定“积极的监测计划”,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使受影响的卫星脱离轨道;
花费更长时间进行增量部署计划,该公司通过每次发射部署60颗卫星来执行这一计划;
一种迭代设计过程,利用新技术和升级,避免发射更多被识别为有问题的卫星,并使那些被识别为有风险的卫星脱轨;
最后,SpaceX强调它进行了模拟,并与来自美国空军联合空间行动中心(JSpOC)和NASA轨道碎片工程模型的信息进行了证实。他们声称,基于1%的卫星故障率和没有纠正的动作,“任何失败的SpaceX卫星每十年大约有1%的可能性会与碎片相撞”。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如果推进系统发生故障,星链卫星自然会脱轨,无法提高轨道或施加校正推力。但是,即使它们的轨道较低,与其他通信卫星相比,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一到五年的时间。 (科技新闻审校/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