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一文读懂:区块链原理与解决融资性票据监管的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10-27 10:13:36   浏览:4217次  

导读:对于融资性票据的监管,传统的监管手段有一定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定票据是否存在贸易背景确有一定难度,合同可以造假,甚至发票亦有可能虚开。 第二,票据流转环节的追溯有一定困难,随着票交所的成立,票据签发有了电子登记备案在一定...

对于融资性票据的监管,传统的监管手段有一定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读懂:区块链原理与解决融资性票据监管的问题!

第一,认定票据是否存在贸易背景确有一定难度,合同可以造假,甚至发票亦有可能虚开。

第二,票据流转环节的追溯有一定困难,随着票交所的成立,票据签发有了电子登记备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市场的作用,但转贴和再循环依然比较难追踪。

第三,票据作为支付手段而实际使用中却多把它作为融资手段,使票据虽有支付手段之名,却行融资之实,表里不一,不利于票据工具正常发挥其作用,也限制了基于票据的金融创新。

第四,票据作为融资性工具,确实对中小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若有效引导票据业务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的繁荣。基于上述原因,笔者不建议一刀切地禁止票据发挥融资性功能的做法,而可以尝试依靠新技术手段,去发挥票据的优势化解风险,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区块链技术的独特性能有效助力融资性票据的监管,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主要借助于区块链技术的如下结合点:

(1)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和去中心化能强化并适应融资性票据监管需求。传统的以交易所为核心的交易方式是典型的中心化模式,数据集中交换,一旦中心瘫痪,数据会全无,为防止数据丢失和黑客攻击通常做法是同城备份和异地备份。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记账的特点,可实现逐层蔓延备份,各区块的构建方为获取区块优先构造权,会积极通过挖矿(即一种生成新区块的机制)获得这种权益,并持续备份数据逐个区块传递下去,黑客篡改某一区块容易,但想全面篡改整个区块链则非常难。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这一优势,可以对票据的产生、出票、流 转、贴息甚至再贴现进行全记录,让单纯以套现骗贷不断空转再融资为目的的交易无处遁形。若未来能形成票据区块链、税务区块链、商业区块链的完全打通,信息共享,则追查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模式为,企业在票据系统开票,形成信息存储于票据区块链,票据区块链到商业区块链查验双方合同的真实性与贸易背景,再到税务区块匹配发票真实性,验证是否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三大区块体系共享数据,共同备份,可大大降低虚开票据再融资和融资票据空转套信贷的问题。

(2)区块链加密算法和点对点直接清算能有效降低中间成本,非对称加密的哈希算法提高安全性。区块的分布式记账易于实现点对点的直接清算,改变了原有集中式清算的流程,提高了清算效率并能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中广泛使用Hash算法,由于哈希算法是非对称加密的,所以破解难度很大,即甲方用私钥加密发送给乙方,乙方可用公钥来进行解密和进一步验证,确认后才能识别,从而起到加密安全的作用。区块链的这一技术引入到票据流转环节后,就算暴露在互联网下也能保持相对安全,就算某一区块被黑客破解,然而区块链的每一个区块都有不同的哈希加密,篡改整个区块链条仍困难。在未来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开发基于哈希函数的票据专用加密算法来进一步强化区块体系的安全。

(3)区块链能促使利益各方信息透明,有助于票据监管。在票据领域,区块链技术能很好地形成贸易背景追溯和资金用途的追踪效能,多方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容易产生联盟,大案要案往往是内外联合所致。票据融资对企业和银行都有利益,对银行的利益是票据贴现能使银行获得持票人和出票人双方各自承担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出票人又交给银行一定承兑保证金,比例为票面金额的30%50%,银行即获得存款沉淀,银行还能转贴或向央行申请再贴。对企业的利益是贴现率较低,可通过票据获得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一笔融资,且获取资金的审批等条件都比银行贷款低并简便许多,能降低财务成本,规避风险,实现周转率的提升。对上游企业而言,用票据支付可以延长付款期,获得资金更长时间的存在账上,提高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利用票据扩大了自己的资信和影响力。正因对企业、银行等各方都有明显的利益,所以融资性票据有极大吸引力。区块链引入后,票据各方的利益流转就会全部纳入区块体系,过程信息相对透明,市场化程度更高。若企业使用已融资的票据再行垫付做保证金循环,则区块链可通过追溯匹配之前已开出的票据进行查验追溯,再根据税务和商业两区块体系提供的信息,就很容易地判别并确定其是否在空转骗贷。

(以上内容来源于:快贴宝-银行快贴平台)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