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倡导1024区块链中国日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数字经济专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在会上表示,虽然区块链理论技术已经应用了十多年,但是从全球来看,区块链系统所涉及的核心技术还只处在初级阶段,远没有达到成熟。中国和美欧等发达国家所处的起跑线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有赶超的机遇,可以做到并跑,甚至领跑。
吴忠泽认为,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正在持续创新,产业生态已经初步形成: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再到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等等,正协同有序推动区块链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它的应用正在加速落地,产业规模不断增加,这个领域未来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吴忠泽称,如果实现区块链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可以从根本上创新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开启人类信息文明的新纪元。
区块链是一种新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也是支撑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前沿技术,被业界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的计算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由于其具有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目前区块链的行业应用正在逐步从数字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和服务领域,包括在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
“目前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大宗交易、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还存在很多痛点:参与节点多、征信成本高、交易流程长、效率比较低等等,这些可以靠区块链的应用来解决。”吴忠泽说。
供应链金融
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与转型,我国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发展前景广阔。
而供应链金融就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隐性风险背书,引入外部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供应链上存在核心企业和多级供应商,它们经常利用“应收账款”来达成交易。但若是应收账款难以回收,供应商就会出现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企业若是想要申请贷款,作为末端供应商的中小微企业通常资产较少,难以获贷。
因此,区块链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如果让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上链”,就可以借助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点,确保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和应收账款真实存在,助力企业融资。
资产证券化
区块链技术在证券登记、交易、清算等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天然优势,让更多人关注到了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这一极具应用潜力和实际意义的场景。
区块链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能有效解决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环节多、流程复杂、底层资产透明度差等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显著优势:
是通过数据上链,提高底层资产的透明度实现资产穿透;
是通过智能合约,使信息流转和处理效率提升;
是通过智能化系统,帮助解决管理及监管问题。
大宗交易
在交易场景中,对于货权和质量的确认往往花费大量的成本,而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更是重大风险的源头。而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先天是信任传递的基础和方法,让区块链技术作为供应链中信息流的传递方式,能让供应链信息的可靠性获得飞跃式提升。
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分布式记账系统,本质是供应链信息的可信交互机制,是实现货物高效流通,资产资金便捷转化,产业链信用无缝衔接,便捷互通的重大创新。
保险
通常,我们把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基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经济利益的业务称作保险。现代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拥有足够数量的风险个体及其保险资金的集合,如此,风险和损失才能被有效分散,社会互助的功能得以发挥。
驭凡教育提到,保险业的核心诉求是实现和协调个体的集合而达成一种集体共识,并公平公正地管理保险资金。换言之,保险业参与主体多、涉及资金多,且中心化明显。
区块链技术有信息 不可篡改的特性,若能将出险事件的时间、人物、案情等都上链存储,且此类操作的痕迹无法消除,便能帮助保险公司解决信任问题,推动保险业的信用模式从中介信任走向算法信任。同时,由于保险信息量大,若采用物理方式验证身份信息和被保险人的情况会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力,若在区块链上记录和查询被保险人的真实信息将大大提升运行效率。
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估计,保险业采取区块链技术可节省15%至20%的营运费用。
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不仅是评估风险和确定费率的重要因素,也是确定责任和损失的重要依据,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能助保险公司确认出险时间和投保时间的先后顺序,为保险事件的时空管理提供新手段,减少先出险、后投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