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与建筑工程管理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模型、标准和平台。
对话背景
10月11日,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白皮书发布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宣布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启动建设,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丁烈云院士做主旨演讲。发布会结束后,丁烈云院士接受了楚天都市报记者的专访。
人工智能现在有智商将来可能有情商
记者:“人工智能”一直热度不减,我们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丁烈云: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处于爆发初期。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智能,这是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第二阶段是感知智能,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很多应用场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今后还会开发出更多场景,比如说在建筑领域环境智能。
但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叫做有智能无智慧,有智商无情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就是认知智能就是要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认知智能的理论基础也会发生变化,感知智能更多的是基于统计学的人工智能,今后是基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人工智能,基于一种脑启发式的算法。这是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的科研重点。
现在我们处于第二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段迈进。最后是高级人工智能。
记者:从世界范围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是否处于领先地位?
丁烈云:人工智能依靠“三算”,算据、算力和算法。现在在算据和算力方面我国具有优势,特别是在算力方面。超级计算我国是世界第一的水平,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是无锡的太湖之光,它的每秒速度是9.3亿亿次。天河二号每秒的速度是将近4亿亿次,这些都是世界纪录。算据方面我们也是具有潜在优势。算法方面我们还是不太先进。这个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更多的高效能的、快速的、更为准确、高精度的人工智能的算法。
武汉发展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武汉发展人工智能拥有着怎样的基础和优势?
丁烈云: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发展数字产业,武汉最大的优势是人工智能在数字产业链上具有完整的布局,链条上的每一环实力都很强。从研究开发一直到产业化,在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你比如说,要做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咱们有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还有一批科研院所和众多高校,都拥有众多科研人才。
企业的应用场景,武汉拥有大批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央企、国企和一些实力很强的民营企业。武汉还有一大批芯片相关企业,我们拥有大批跟数字产业相关的企业。
武汉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武汉早已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武汉光电产业、数字产业得到较好发展,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产业。总的来说,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的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都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人工智能,我们又申请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把这些示范效果做好,引入更多的创新要素。整个武汉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会很好。
丁烈云在会场和其他专家交流
个人的经验可转化为企业的知识
记者:武汉发展人工智能又有哪些困难和挑战?
丁烈云:人工智能需要依托大数据计算。目前看来,我们的算力不太够,我们没有超算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可以,武汉需要提高算力。另外,我觉得算据是最重要的,你首先要有数据。企业要转变观点,要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理念,不管是工业企业管理或者是政府的治理都应该要有数字化积累,大量的数字数据为人工智能打基矗
你比如说一个企业培养了一个人才,知识、经验都装在这个人的脑子里面,这个人一走企业就流失了人才,那你怎么办呢?能不能把这个经验记载下来,然后变成数据、变成信息,最后把这个信息的通过结构化存储。像中药一样被放进的一个一个盒子里,像以前的图书馆那样的一张一张卡片排列。把经验存储起来变成信息,把信息结构化的存放变成知识,再建立知识重用机制,让企业员工共享知识,不了解的人也会用,实际上这就是智能。
记者:武汉未来人工智能会在哪些方面发力?
丁烈云:未来布局我觉得是看“三个力”。一是“政府力”,要争取更多的创新基地落户到武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有了这些创新基地,优秀的人才就愿意来。这叫事业留人,不能完全靠待遇留人,尽管待遇留人非常重要,但是待遇留人我们比不过深圳等地。目前很多年轻人更重视事业发展空间,期盼在事业的发展中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市场力”,大企业把他们的研发机构放在武汉,更多的企业将研发中心放在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留城留在哪里?这也是很好的一个地方。
第三个是“社会力”,就是要更近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大学生在武汉创新创业,甚至吸引其他省市的大学来武汉创新创业。别看小看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最有活力的。你看,当时深圳不就是一批敢于创新的年轻人做起来的。
记者:在您看来,武汉多久能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那时候市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丁烈云: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智慧而智慧,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让老百姓体会到到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效率更高,这个比什么时候去建成智慧城市更重要。比如我今天演讲时举的例子,老年社会大家都很关心健康,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马桶等设备远程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发生摔倒等意外,甚至今后的设备还能判断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原则就是人工智能一定要服务于人。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拥抱人工智能
记者: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您后期的工作方向是?
丁烈云:我们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学校也在做学科交叉工作。我目前在研究智能建造,怎么能把人工智能技术用到我们的建造行业,然后改变这个行业的业态,提升整个行业的业态。本来建筑业是第二产业,可能因为人工智能,因为数字经济,派生出很多的现代服务业。
记者:作为科研前辈,对想学习人工智能的青年学习有什么想说的?
丁烈云:要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和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够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什么的。难道不改变我们的专业,我们的行业吗?所以每个大学生都要拥抱人工智能,具备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加上你原来的专业,使得你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一个能够拥抱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联络、投稿、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