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具有主观意识,能不能自主思考,这个看似十分难以准确定义的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由数学家、逻辑学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给出了解决办法。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只要机器通过这项测试,便可认为它拥有智能。
图灵测试是这样设计的,在经过多次问答后,如果机器能让平均每个参与者做出超过30%的误判,则它通过测试。
图灵测试问世后一直没有机器能够通过,直到2014年6月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大会上,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冒充一个13岁乌克兰男孩,回答了评委一系列问题后,有33%的评委被其骗过。至此,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图灵测试,终于首次有人工智能通过了。
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诞生,这台计算机是为美国军方解决计算炮弹弹道难题而研制的。这个庞然大物用了一万八千个电子管,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
1958年,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诞生。计算机软件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操作系统的雏形。
1965年,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诞生。在仅仅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硅片上集成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电子元件,集成电路让计算机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快,程序、应用迈上一个大台阶。
1971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问世,这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使用的主流电脑。它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逻辑元件,体积比第三代更小,运算速度更快,系统程序、软件应用等趋于完善。
超级计算机就是基于普通计算机的构成而研发的。它拥有极大的数据存储容量和极快的数据处理速度。
人工智能机器人要想获得“智慧”,离不开这些神兵利器。
1997年5月,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的国际象棋程序“深蓝”,就是一台由美国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它重达1270千克,相当于一台家用轿车。“深蓝”拥有32个微处理器,算力强大,可估算出随后的12步棋,达到了“算无遗漏”的境界。“深蓝”的暴力求解法不仅让国际象棋冠军甘拜下风,更开创了人工智能的新篇章。
可是,在接下来的围棋赛场上,类似“深蓝”的暴力求解法似乎行不通了。
围棋盘上有361个落子点,双方对弈时有黑、白、空三种可能,对于计算机它的计算量则有3的361次方种可能,宇宙的原子数才只有10的80次方。
围棋的阵地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攻陷吗?答案是否定的。
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围棋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以3比0的得分大败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
这不仅是研发阿尔法狗的谷歌公司的胜利,更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最为重要的是,阿尔法狗的工作原理或许是让人工智能机器拥有人类智慧的密钥。
阿尔法狗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通过建立概率模型,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阿尔法狗从刚研发出来时的围棋小白“进化”为战胜柯洁的围棋第一。它“学习”了上千万的围棋棋局,把大量矩阵数字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生成另一个数据集合输出。这已与生物神经大脑的运作机理十分相似。
另外,在运算能力上,昔日的计算机与当今的计算机早已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了。大家肯定听说过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经过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
若是我们能回到几十年前,一个智能手机的算力足以完虐那些“大家伙”。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每秒运算5000次,而新款苹果手机,它的A13处理器每秒能运算1000000000000次。
最后,就是大数据。若没有海量大数据作支撑,再强大的计算机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每一次网购,每一次手机导航,每一次朋友圈点赞,甚至于每一次在手机上阅读的文章,都源源不断地汇入大数据库。当我们下一次拿起手机时,人工智能就能把我们喜欢的科普文章准确地推送到眼前了。
精进的运算原理,越来越强的运算能力,随时间增长的海量大数据。
人工智能通过图灵测试会越来越容易,它们的“智商”会越来越高。若是真有一天,机器人“觉醒”了,要掌控地球资源,奴役或毁灭人类,那我们岂不……
好了,打住想象吧,前几篇文章小编大书特书了人工智能的威胁,能有如此逆天的AI也是托了科幻电影的福。
诚然,若是计算机基于现在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人工智能或许永远不可能像科幻电影里那样不可思议。但它们仍会给我们如今的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甚至让人无法在社会立足。小编坦言,已是“深受其害”。
我们下次再聊。
(转载请取得授权,否则必究;本文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