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代财经 卢洁萍
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首飞。来源:人民视觉
B站放卫星、吉利造卫星、薇娅直播卖火箭运载服务、SpaceX送上一批又一批卫星……这几年,商业卫星很多,火箭很忙,试图将卫星送入轨道的民营火箭队伍也变得越来越活跃。
不过自2020年以来,民营火箭企业获得投资金额越来越大的同时,获得投资的企业却越来越少。
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早期较为活跃的13家民营火箭公司中,今年仅有星际荣耀、深蓝航天、蓝箭航天、天兵科技、零壹空间5家火箭产业民营企业宣布获得融资,其余8家民营火箭企业的最新融资消息寥寥,有的甚至停留在刚成立时的2017年。
国内民营火箭队伍已呈明显的梯队分化,另外,渐渐有企业开始专注于火箭相关的周边产业,诸如动力系统、地面设备等细分领域。而对于新入场者,想要赶上头部企业仍需要砸入大量技术与金钱,稍有失误,就会错失未来五年的黄金发射窗口。
据中航证券测算,未来五年里,中国航天产业每年约有平均128亿元的发射市场规模。
而目前国内火箭产业赛道里,有老牌国家队航天科技,也有新进入的国营企业航天科工,有早早入场的民营火箭企业,也有入场不久采用不同技术方案的新来者,蛋糕不小,但想吃到一口绝非易事。
有的一年融18亿,有的还在天使轮
疫情并未影响资本对民营火箭的热情,2020年来,大额融资陆陆续续投向了民营火箭企业,民营火箭赛道融资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9月16日,天兵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这是公司半年以来获得的第二笔过亿元融资。
9月9日,蓝箭航天发布消息称,公司已在9月完成12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此次融资金额是过去两年来蓝箭航天所获融资金额的总和。在过去12个月,蓝箭航天共获得投资超18亿元人民币。
8月底,星际荣耀宣布完成11.92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创当时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6月初,深蓝航天也宣布完成Pre-A轮逾亿元人民币融资。
“去年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让整个资本市场认为民营企业也可以把整个商业模式闭环打通。”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对时代财经解释2020年出现投资热的原因,“第二,不管载人龙飞船还是星链的发射,SpaceX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带动了国内相关行业发展。”
除此之外,今年4月份,卫星互联网一同被纳入“新基建”范围,随后在两会上与“新基建”一齐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中国商业航天也由此得到莫大鼓励。
中国商业航天的浪潮兴起于2015年前后,军民融合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促进商业航天的政策也在这段时期密集发布。
随后短短几年时间里,传统航天时代的绝对C位“国家队”、从国家队出来为自有项目创业打拼的工程师、携带资本运作市场的上市公司或投资机构,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在商业航天的市场中,陆续现身。
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深蓝航天、翎客航天、零壹空间、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灵动飞天等一批民营运载火箭企业,也在2015年前后陆续成立。
但近两年来,多数民营火箭初创企业鲜有进展消息。比如进取空间于2018年9月成立,号称为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商,最新融资消息停留在当年9月,为股权融资,交易金额未披露。
今年5月21日,进取空间宣布完成了4个新太空经济项目,分别是龙翔商业航天科技综合馆项目、科腾太空育种农业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吉林省农科院微生物太空诱变及产业化项目及高端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但关于其自有火箭探索二号(TS-2)的项目研发、融资进度以及推进剂方案等,却没有更多信息披露。
成立于2014年的翎客航天也处于相似境地。其最新融资消息停留在2017年3月,为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最新项目进度则是停留在2019年8月10日,宣布完成了第三次可回收火箭试验。
还有曾与蓝箭航天并列为一线火箭公司的零壹空间,2018年8月,零壹空间宣布完成B轮融资,当时累计融资金额达8亿元,今年9月,零壹空间宣布再次完成股权融资,新增正轩投资等四家机构,但官网显示,其目前融资累计金额仍为8亿元。
SpaceX的星际飞船样机。来源:视觉中国转换赛道,绝地求生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发展境遇已大不相同。融资进展受阻的同时,一些企业业务方向也逐渐出现了调整。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颇受行业瞩目、自成立即被誉为头部企业的零壹空间。
零壹空间成立于2015年8月,是中国第一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就是由零壹空间在2018年5月17日成功发射,根据介绍,OS-X系列火箭从零壹空间内部立项到完成首飞,仅用了一年时间。
在当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零壹空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舒畅曾被问及,与美国民营太空运输公司SpaceX的差距。彼时的他信心满满地表示,虽然目前与SpaceX在产品上还有很大差距,但未来5至10年有机会在一些领域竞争。
此火箭的首飞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象征着民营力量正式登上了中国商业航天的舞台。
OS-X系列火箭首飞成功后,零壹空间CEO舒畅还曾透露,该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19年,OS-M系列火箭订单则排至2020年;到2020年,零壹空间预计将实现年产20发以上OS-X系列火箭和30发以上OS-M系列火箭的能力。
随后,零壹空间还曾于2018年陆续成功发射两枚OS-X 亚轨道火箭。但2019年3月27日,零壹空间首度遇挫,其OS-M 运载火箭在第一级分离后失控,首次入轨尝试任务遗憾失败。
此后至今,零壹空间便再无发射进度传出。数名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目前零壹空间已开始对公司业务进行重新定位。火箭试验弹移动发射车、发动机地面试验控制系统、无人机助推动力产品、火箭发动机……动力系统研制成了零壹空间近期业务最新动向。
除零壹空间外,在2017年之后成立的多家民营火箭企业均将重心从整装火箭业务,转移至火箭动力系统的研制。
比如成立于2017年3月的灵动飞天,最新项目进度则是在2019年10月14日,宣布其研制的分离反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完成了地面试车。发动机全程工作正常,数据采集记录完整,试车后发动机结构完整,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另外还有九州云箭、宇航推进等都仍专注于研发火箭发动机。
“每家商业航天公司都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只要它能盈利,我认为都是有发展前途的。像零壹空间不一定只搞火箭,(做其他相关业务)也可以有一定的市常”航天专家黄志澄对时代财经表示。
融资的秘密:技术壁垒和商业闭环
航天产业链分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和卫星应用四部分,其中发射服务就是指能够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或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航天运输工具,由单级或多级火箭组成。
研发具有运载能力的入轨火箭,把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再收取一定的运输费用,这是火箭这门生意的商业逻辑和价值,发射服务也被视为掘金时递上“铲子”的人。
对于资方在选择一家火箭企业时看重什么,霍甲表示,第一是技术壁垒是否足够高;第二是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第三看公司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否实现闭环,“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商业模式闭环指的就是火箭发射成功。”
可靠且低成本地持续将客户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是民营火箭的头号目标,但目前,国内尚未有一家民营火箭企业敢打包票。
最大的突破来自星际荣耀。2019年7月25日,星际荣耀发射“双曲线一号”固体火箭成功并高精度入轨,成为了除美国以外全球第一家实现火箭入轨的民营公司,被看作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的零突破。
固体火箭燃料作为第一代火箭动力系统,有着常温储存、快速响应发射的优势,缺点则是价格较高、燃料利用效率低且无法复用,在商业航天领域优势并不明显。
液氧甲烷/煤油则可通过可回收火箭重复利用,无毒环保,对民营企业来说,液体火箭有更显著优势。但当前,全世界商业企业中,只有美国的SpaceX和Blue Origin拥有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
2019年10月,星际荣耀公布了“双曲线二号”火箭的最新进展,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目前计划于2021年执行首次入轨发射任务。也正是因此,星际荣耀在宣布获得了约12亿元的B轮融资。
另一家今年密集融资的企业蓝箭航天,虽然同零壹空间一样曾发射失利,但研发的势头和热情依旧未减。
其原本采取“小步快跑”模式,意图先通过快速研发一款固体火箭敲开火箭行业大门。但这一计划在2018年10月27日,首发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升空402秒后落空三级火箭异常,搭载的卫星最终也未能按计划入轨。
此后,蓝箭技术路径从“入轨先行”转向“动力先行”。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即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与“朱雀一号”同步研制,也是中国研制的首个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型号。
今年7月14日,蓝箭航天宣布已完成了控制系统与二级游机发动机匹配性验证,意味着蓝箭航天成为国内唯一掌握了推进剂过冷技术,并具备发动机过冷试车能力的民营航天企业。
今年九月,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2022年就能实现火箭的批量生产,届时火箭的发射价格也可能被降低到5000美元以下。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来源:蓝箭航天
后来者不易:新技术受同行质疑
新晋势力也并非没有机会。成立于2019年的天兵科技就势头颇足,在今年已宣布获得两轮过亿元融资。
与主流的液氧甲烷推进剂路线不同,天兵科技选择HCP液体推进剂。天兵科技联合创始人罗毅向时代财经介绍道,“HCP是复合烃类推进剂的缩写,国际论文里叫NOFBX,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德国和中国在开展工程研制。”
除了天兵科技,NASA官网显示,NASA也曾研究和开发此燃料。
据他介绍,HCP火箭发动机是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先进化学燃料宇航推进技术,具有成本低、性能优、无毒无污染,且具有液氧甲烷、煤油所不具有的常温贮存特点,性能方面可以匹敌双组元低温推进剂,同时具有很好的多次重复点火和深度变推能力,易于重复使用,具有极高的推重比,因此可以大幅降低飞行器的系统成本。
但多位业内人士对时代财经指出,所谓的HCP火箭发动机只是炒新概念而已。“天兵科技内部都说靠这个新概念融一笔钱,有钱了还得落到选煤油还是液氧甲烷火箭上。”一名火箭研发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天兵科技创始人康有来正是蓝箭航天前CTO。其联合创始人罗毅表示,关于火箭发动机的路线一直在发展,以甲烷体系作为民营火箭动力系统在国内最先就是由康有来提出。
“现在几家都在采用康总当时提出的甲烷路线,做得都比较不错。”罗毅表示,现在康有来又一次推翻自己,在甲烷体系的基础上再往前一步,就是如今的HCP体系。
据了解,天兵科技将于今年完成天火三号发动机的全系统热试车,并计划于2021年年底进行天龙一号液体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
北拓资本是九天微星、深蓝航天的投资方。提到今年出现投资小高潮的原因,北拓资本董事总经理王阳对时代财经表示,对于投资机构来讲,现在是介入商业火箭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具有发射潜力的第一梯队公司就只有一两家,但发射需求太大,供给有限。
但王阳同时表示,新进入的民营火箭企业,尤为不易。“从火箭发动机的点火、试车,再到上天、入轨,每一个里程碑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需要技术上的积累,同时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王阳说,“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批公司搞了很长时间了,新进入者再要追赶,需要花很久时间。”
他表示,就算假设五年后能发射了,但是发射卫星的黄金需求时间却已过去,错过了发射高峰期,融资也将变得很难。
往前走:或被整合、淘汰
中国的民营火箭产业依然等待着有人拔得头筹。
随着商业卫星产业的发展,未来五年将是对火箭发射需求的黄金期。根据中航证券的统计,在2020年-2025年,我国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类卫星的发射需求将超过2800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需求将超过180次,在当前“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日益成熟背景下,中国火箭发射次数市场合计约为759.79-780.55亿元,平均每年约126.63-130.09亿元。
王阳表示,现在火箭企业最重要的是能将火箭可靠、精准地打入轨道,完成运载任务。“还有就是成本可控,中长期来看,成本是越低越好,至于你用什么技术,那倒是其次的。”
一国内卫星总体设计师就对时代财经表示,与民营火箭合作的前提就是有成熟技术且有成功的发射案例。“我总不能把花几年造的卫星,给人家做试验吧。”
另外相比于国外,目前中国火箭发射成本仍高了不少。
航天五院公布的研究数据就表明,目前全球市场小卫星平均每颗发射费用为600-1000万美元,国内小卫星平均每颗发射费用为2000-3000万元人民币。
入轨只是第一步,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火箭才真正具有竞争力。
在我国商业航天发射仍处于较早期的阶段,中航证券认为,我国无论是航天央企、其他国企还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均会将在保证发射成功率前提下,将降低成本作为最重要的发展重点之一。
由于运载火箭产业需要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及生产线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航证券判断,未来中国航天每年约128亿元的发射市场规模,或许难以同时承载以航天科工所属火箭公司和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运载火箭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国家队”,以及众多民营商业航天发射企业。
考虑到大量民营商业航天发射企业的运载火箭所用元器件、部组件均需要采购自航天央企所属的相关单位,他们预计,运载火箭市场整体将由以航天科工、航天科技所属商业航天企业(如航天科工火箭及长城火箭)以及少数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龙头占据、大量的民营商业航天发射企业或将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整合或淘汰。
黄志澄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为代表“国家队”的成绩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一张名片,研发实力雄厚的同时,人才也不易流动,国内民营火箭企业难以动摇其地位。
“国外的民营火箭已经发展了近20年,国内的仅有五六年,并且国有的航天科工对人才的离去,涉及到知识产权,会有保密条例来控制,想从体制内挖到经验丰富的人才,是相当困难了。”黄志澄表示。
他指出,目前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在国内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刺激国营企业的改革。
在他看来,国内民营火箭企业仍存在人员流动大、创业团队不稳定、研发技术积累不够的问题。“现在他们需要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再看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罗毅则表示,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国也会产生像SpaceX这样具有三千亿市值的航天企业。“这个宇宙,你本事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