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从AI思维到商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企业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09-28 08:35:38   浏览:7472次  

导读:过去十年间,中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频数不断攀升,共累计投资额2,827亿人民币。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 《微软AI商学院》是一档针对企业的管理者,业务线的伙伴们打造的大咖对话...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频数不断攀升,共累计投资额2,827亿人民币。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

《微软AI商学院》是一档针对企业的管理者,业务线的伙伴们打造的大咖对话栏目,本期邀请三位重磅嘉宾,根据微软与安永联手发布的《大中华区人工智能成熟度调研:解码2020,展望数字未来》报告,为企业剖析AI落地的实际问题与行业案例分享,帮助企业自评并正确的实现自身AI转型落地。

这三位嘉宾分别是:

来自科学研究界代表丁磊老师,是中国数据科学50人、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前百度金融首席数据科学家; 同时也有丰富实战经验Paypal科学数据科学部负责人。

来自应用实践界的徐明强博士,负责微软大中华区合作伙伴解决方案策略技术策划工作。

来自咨询界的顾卿华老师,他是安永管理咨询的服务合伙人,同时负责领导安永大中华区智能咨询,数字化与新兴业务的咨询服务。

从AI思维到商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企业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连线画面截图

第一个问题:AI是什么?

关键词:思维方式、替代性、学习性、硅基智能

丁磊:从宏观观念的树立来讲,AI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运用大量数据,并从中提取价值,甚至帮助我们做出决策。一旦掌握了这个思维方法,在我看来你就具有了AI思维,后面可能才会详细聊AI落地的事。这就是我用一句话总结对AI的认知。

从AI思维到商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企业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AI思维》作者:丁磊 中信出版社2020年出版

顾卿华:业内和大众对AI都有不同的定义。在商业背景下,我个人理解AI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一是替代性的特点。AI最终还是会代替一部分的人类的活动,包括在处理的规模、效率、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在局部会优于人类。

二是学习性的特点。AI最终还是会靠不断收集信息,不断积累、生产知识,不断自我学习迭代这个学习过程,去自适应外部的环境。

以这两个特性为核心,跟它相关的软件、硬件、算法、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对AI的理解。

徐明强:人类是碳基的生命,AI是硅基的智能。无论从生产关系、认知和决策上,硅基智能和碳基生命是互补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AI对企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关键词:降本增效、流程数字化、应用场景

虽然AI技术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历史,但它近年来才频繁出现在企业和个人生活的场景中。具体到企业场景来看,其背后的价值和驱动点是什么?

第一部分,流程数字化。真正在做数字化转型、把AI应用好的公司,是在云上资源用量上去了,实现了流程数字化。

当下,企业最关键的业务模式、运营模式都遭遇了一定的瓶颈。以运营模式为例,规模化效应已经到了瓶颈,无论是成本还是开销,总有一个平衡点,企业不得不从流程路径上来查找瓶颈所在。因为人类的视觉、听觉、语言理解能力有局限和偏差,导致很多标准化流程发生问题。正AI在视觉、听觉、语义理解上有相当大的突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重复繁杂的劳动。这就意味着当公司业务增大时,企业不需要通过要多招人来提升产能。

另外一部分,如果一个公司实现了流程数字化,那么它们就是真正在用数据做机器学习,并由此来帮助后端不断地优化整个流程。

这些公司,在关键路径上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可扩展性和学习、更新能力。这些都是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提高运营效率的必经之路。

丁磊:AI惠及普通大众及产业新落地方向离不开四个要素的紧密结合:数据、模型、算力、应用场景。

一是数据,没有数据没办法进行AI的应用。

二是模型,AI模型类似于人脑的结构,它可以是一个程序,起的作用类似于人脑某一方面的功能。

三是算力,现在无论是传统CPU架构,还是GPU架构,包括其它混合式的架构,都越来越成熟。算力支撑着数据和模型的运算。

四是业务模式,没有业务模式就不可能有AI落地。比如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在线申请贷款,这在20年前完全不存在,也没有办法运用到AI成果。正因为有了业务模式在不停地创新、迭代,对AI的应用也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

顾清华:近期,微软跟安永一起调研并编写的“AI成熟度白皮书”将很快面世。这个调研覆盖两岸三地116家企业的高管,包含他们众多经验、洞察、观点;也覆盖很多的行业,譬如制造业、能源、信息科技、金融服务、医疗、零售等等。

我们可以从这个调研中看看企业是怎么重视和投资AI的。回顾过去十年(2009-2019年),调研对象投资在AI项目上的资金大概近2800亿。我们调研的所有企业和高管中,超过70%的企业相信在未来的3-5年中,AI会改变他们的行业,给行业带来重大影响。超过84%的企业相信,也准备在未来1-3年里启动下一个AI项目。大家都再认识到了AI的价值,也都在针对AI进行投资和建设。

外因角度来讲,数字化转型是大趋势,国家层面、企业层面都在做推动。数字化转型跟企业的生产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跟产业的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都有关系,而AI是数字化转型中很重要的依赖点之一。企业要投资一项新兴科技,外因会推动其要顺势而为。

从内因角度来讲,我们通过调研看到很多企业有包袱,它们可能有很大的内部系统,包括组织机制等,积累了很多包袱需要去转变。同时,企业也拥有大量数据,并具备很高的汇集数据能力,但它们其实没有对些数据充分地挖掘。并且,其很多业务也大量依赖信息化。所以,业务同技术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跨学科、跨专业的工作和任务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因此,仅凭个人或者单个专家来解决问题,会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企业就需要一些新兴的技术,比如AI,来帮助他们做变革和创新。现在环境基本已经就绪,企业也已经慢慢开始从了解、尝试、试验阶段,转入做比较成熟的应用和规模化发展阶段。

第三个问题:AI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关键词:数据、相关性分析、风险决策、赋能工具

丁磊:第一种是人类无法胜任的工作。数据过于复杂导致相关性解读很困难的工作,适合AI解决。比如医药领域的基因分析,以及药物抗原跟免疫活动关系的统计和分析。规则并不复杂,但数据量特别庞大时,也适合AI来解决。比如给大型网站做首页个性化推荐。人可以做出相应规则的设定,但是没法分析用户的实时复杂行为信号。

第二种是人可以胜任的工作,但是AI可以更快,甚至某些情况下更好。例如银行或保险机构的电话沟通,AI可以完成的更快、更低成本,也更合规。

从AI思维到商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企业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顾卿华:举一个典型案例,它有比较完整的AI技术、业务场景和实际价值,也在不断演进和迭代。我们最近完成一个项目,是帮一家客户做风险决策引擎。这家客户每天面临上千万笔的交易,这个引擎要做的事情就是识别、判断其中有风险的、伪造的、欺诈的交易。这个过程中就用到了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一部分AI技术。

从替代性来讲,这项工作原先需要200多人力,甚至200多人力可能都做不好。但AI自动地、更准确和可靠地把其完成了。

从学习性来讲,该引擎会逐步更新和迭代算法,让其慢慢从事后研判,变成事前的预测和拦截。

从经济性来讲,它也具有业务性价值,每年给这家企业挽回上千万的经济损失。

徐明强: AI可以对用户日常使用的各种工具进行赋能。Excel是职场人必备的技能,“表哥”“表妹”们都希望具备超人的洞察力,用什么样的数据,选取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可以准确、清晰的得出结论。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据处理经验。

在新版Excel中,可以把这些数据做预处理和分析,相当于Excel可以把数据分析师的经验提供、推荐给用户,比如数据需要用到趋势图,这怎么呈现,光是一个很无聊的柱状图吗?AI分析发现有时候一些数据大部分是集群在一起的,而另外有两个数据是在边上,这时候最好用的是Outliner来表示,AI会建议你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那些数据,这样即使是个不会写公式的小白,也可以通过AI的推荐来完成非常有洞察力的报表,足够让你的老板刮目相看。这就是AI在Excel中的应用。PPT也有实时翻译和设计的功能。

第四个问题:AI转型有哪些坑点?

关键词:决策者支持、增量价值、技术人才

顾卿华:AI落地阶段确实是个知易行难的阶段,我们从“AI熟悉度白皮书”中的所调研的各位企业高管的反馈里也能看到。

第一,人的因素。企业管理者认为“AI落地中最有挑战内容”TOP10中,三项跟人有关,包括管理层、决策者的支持和意识,AI技术人才的缺失,员工对AI技术的信任。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体现出领导者对企业宏观业务方向的把握,对AI技术本身设计和落地的把握,以及在员工中构建信任和拥抱变化的文化也非常重要。

第二,数据的因素。企业需要扎实的数据基础,如果缺少比较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应用可能会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重复、反复、持续地做数据方面的治理,包括数据质量提升、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应用构建,这些都是为了给后面AI应用奠定一个好基矗

第三,不容忽视的还有风险与合规因素。AI让企业把很多业务转移至自动化平台,企业开始大量依赖机器帮忙做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业务连续性、隐私保护、AI可信度、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在AI落地过程中都不能忽视。

第四,所有的创新最后都会落到规模化问题上,而大多数AI创新可能都是点状、实验性质、局部地创新,其非规模化、商业化、运行态的业务创新。这个时候领导者对业务策略的把握和选择、对应用场景的把控,包括对未来运营模式的设计,就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不能把AI仅仅当做基础性的项目来做。

当然,大家可以在白皮书中看到企业高管们对AI落地过程遇到的挑战的一些观点。

丁磊:PayPal早年AI落地项目的实践经验来看,组织架构对AI落地有重要的影响。数字化转型一定是一把手工程,是CEO亲自抓的。所谓的智能化,AI转型也一定是CEO抓的工程。

我在PayPal负责消费者部门的AI平台搭建,此前PayPal曾经尝试过二、三次,但都失败了。失败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没有满足业务需求,也可能是没有在公司内部很快树立起AI部门的重要性……随着公司不断的调整组织架构,AI部门很快淡出。

AI部门不是IT部门,也不是分析部门。IT部门关注的是系统的可靠性与数据的质量,它不关注数据怎么变现和产生价值。很多大型公司早就配备专门的分析师团队AI部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部门。

那么,要怎么证明AI部门有更强更大的价值?AI部门不但要把数据分析好,还要从数据中提取之前没有提取到的价值。因此,做AI的难点肯定不仅仅是进行粗略的PoC(注:Prove of Concept,即概念验证,其目标是测试项目是否值得花时间在其中,如果通过概念验证,意味着项目可进入正式生产、商业化应用阶段)就能够完成落地了。它要求我们在已经不低的基线之上,证明还能够有相应的提升。

AI部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业务部门,它并不背业务KPI。但如果AI部门不能给公司内一或多项业务提供相应的、有效的支撑与提升的话,它也无法再一个成熟公司内部立足。

在硅谷的大型公司,比如市值已达两三千亿美金的PayPal内部,找到AI部门的定位其实也非常困难。所以在组织结构上,AI部门首先要得到CEO的支持。但CEO给AI部门负责人的容忍期可能也只有6-12个月,在这个时间内,你必须找到并创造出公司已有部门业务之外,额外的、有差额的增量价值

第五个问题:如何重新定义数据智能?

关键词:数据原罪、数据治理

徐明强:很多数据团队是看着蛋糕上面的樱桃,却忘了如果没有这个蛋糕,其实樱桃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樱桃是什么?数据团队说我们得把很多实时的Dashboard(注:仪表盘)做出来,这类数据团队dashboard people。还有一些数据团队说致力于做出更好地决策支持模型,结果最后发现真正的问题是数据治理问题。

数据是有原罪的,就是四个字“自由散慢”。

自由”是指很多第三方数据,在没搞清楚其阈或属性的情况下,就敢直接使用。还有,“自由”就是当你人为靠一些服务器收集数据,发现返回的数据是很有问题的。比如英国的HealthCare做普查,结果显示80%的人都出生于1911年11月11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来发觉,原来是当被调查者不想回答一些非常隐私的问题时,他们就想输入“00”,但系统不允许输入“00”,于是大家都会输入“11”,所以80%的人都在1911年11月11日出生,这个数据是脏的。

散”是指散落在各处。“慢”是指速度慢。当很多业务部门问数据团队要数据时,往往是需要一个报表。其实他们前一天就想用,但出于不好意思,就会说能不能周末给我们。这种情况,如果没有SAP数据库升级的话,数据科学家的回答可能是该数据用时一个月都未必能出,会非常地慢。

所以,想要把数据真正做好,需要很多工具支持。比如怎么样从原数据里把数据抽取出来,还有如何把脏的数据做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构化数据,让数据科学家能够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实质性挖掘,做好模型。所以,企业必须把数据治理首先画在自己的路线图上。

从AI思维到商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企业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丁磊:徐博的“自由散慢”四个字,总结的特别到位,恰如其分。

从“自由散慢”出发,这些工作无论是数据科学家亲自操作,还是跟别的团队一起来做,其实大部分工作都是数据清理。大家可能觉得AI团队或者AI服务商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做AI模型,但这些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我觉得这些很落地、很具体的工作是好事,如果忽略了这些工作,AI的根源就是错的,那么AI落地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六个问题:如何从AI落地到实现商业闭环?

关键词:“3+4+8”方法论、供应商合作

顾卿华一,AI战略的落地思路。我们把它宏观、初步地概括成3+4+8。

“3”是指总体上分三步走。首先,要精细的了解企业目前对AI应用的现状。其次,要明确未来应用的场景和方向。第三是落地和持续变革的管理。在过程中,总体原则还是企业要量力而行与循序渐进。

“4”是指四个价值创造的领域。在《AI成熟度白皮书》中也有阐述,从客户的维度,吸引客户,到赋能员工,到变革产品和服务,到优化运营。但这可能会因各企业自己业务的成熟度而异,大家可以挑选优先应用这些新兴科技的领域。这里也有一个大原则,就是要从企业的优势领域里来着手先应用这些新兴科技。

“8”是指八项核心能力。在进行AI落地的时候,有八个比较重要的组织能力,需要构建和优化。这要从整个AI领导力开始,到企业的创新管理,到应用场景的识别和选择,到数据的管理,到数据部分的高级分析的技术,到新兴技术的选择,到敏捷开发,最后到信息与网络的安全

这其实是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它从最顶端的、整体的、战略层面的把握开始,到我们为建立机制孵化所做的所有的创新,到我们刚才说的到底AI的业务价值场景。企业在选择新兴技术时,是怎么在众多AI技术应用中选择到合适的应用,并将其用到场景里。而敏捷开发是用一种比较快捷的、便捷的、迭代的模式去落地所有的AI技术。最后,有信息和网络安全的机制,为所有的变革保驾护航。

白皮书中还提供一个在线的AI成熟度评估工具,由微软跟安永共同研发的。帮助企业做快速的诊断和评估,看看自己在AI应用成熟度方面的优势和差距到底在哪。

徐明强:天下难事,从易处着手。

首先,我建议大家从一些业务的场景出发,看看哪些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像很多大型公司,包括微软、安永等等,把工业重要的场景都分了类,比如在零售行业,微软就在打造更智能的供应链,以期更好地了解客户……我们按照不同的场景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微软会跟合作伙伴一起,比如安永,为客户的特殊场景打造专属的路线图。

另外,当企业开始选择AI落地工具的时候,我也建议大家多做“调包侠”。很多东西不用自己从头搭神经元网络,选择一些好的认知服务的API,直接使用即可。

那么,在选择技术支持时,很多企业并没有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业务该怎么开展呢?其实自动机器学习技术现在已经具备,企业可以在不懂模型,不懂参数优化,甚至不知道怎么样来清洗数据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机器学习的API来帮助挑选模型,调整参数。甚至输入数据都可以是脏的,它也可以帮你把输数据清洗干净。

有一个做零售快消品的客户,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在快消品都是大量制造、批发和铺货的行业现状下,挑战怎样做柔性生产,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现在的年轻一代的喜好不同于父母辈,他们喜欢具备综合功能的产品,比如洗面奶中加入玻尿酸等等。这种需求过去是没有办法能做到,但有这样的柔性工厂,可以做到货品从工厂直接连接到店面,这个模式叫M2C。这中间需要做的数据工作是非常多的,需要真正要把客户画像做好。

所以,这个客户选择了微软的合作伙伴来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做两个事情:一是用户画像。二是帮它做供应链,解决仓储优化等问题。跟微软生态合作就有这样的好处,我们事先筛选出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供应商,为客户节省了很多时间。

第七个问题:如何解决AI落地的人才问题?

关键词:一把手思维、学习型组织、成长型心智

丁磊:国内很多企业或一些偏传统的企业虽然没有这么多高级数据或者AI人才的储备,但国内并不缺乏能够进行AI基础落地的技术人才。尤其在深度学习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的当下,博士生就不用说了,硕士生甚至很多本科生都可以用Python工具包来建立模型。我觉得基础的技术能力,我们是具备的,并且量也很多。

那么,我们缺什么?缺的是公司的一把手们是否真正地具备AI思维。他要求一把手能在多层面,具备够构思面向AI落地的数据应用的反馈架构。他应该知道特定数据在哪些场景下该建立怎样相应的模型,而这个模型收集的新数据又能训练自身不断学习,越来越聪明。以及这个模型的决策和预测结果,能用在哪些业务场景下。

所以,AI落地中关键的坑点或卡壳的地方,还是需要加大对企业老板或者业务负责人,甚至包括部分一线业务负责人在AI思维上的提升和教育。当这些人真正地理解这样一个框架和AI数据思维的闭环逻辑的话,再进行AI落地就会顺利很多。

顾卿华:我们在一些比较成功和优秀的企业身上,看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打造学习型组织。一个学习型组织,它会自上而下的,从最高层开始重视学习和知识资产的积累,重视不断的企业和员工的自我提升与改造。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接纳包括AI和其它的一些创新的新兴的科技,就会有比较好的土壤和氛围。

这点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的思维模式的转变而言,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徐明强:微软转型AI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微软从原来卖许可证,转变为现在的主要做云技术;从原来主要靠数人头卖产品,推动客户公司商用电脑软件正版化覆盖比例,到现在变成真正帮助企业利用云、AI技术做数字化转型。

微软之前的企业文化可以用“固化的心智”来形容。微软过去的业务模式很简单,第一是Windows的市场份额,第二是Office升级。我有一个朋友曾给盖茨提过一个建议,说能不能在Windows上面加一层软件,这个软件是需要付费的。盖茨没有听他说完,就表示这是我听到最愚蠢的一个想法。为什么?因为只要用户购买了Windows,系统中提供的产品和功能就自然有了,这就是微软过去的打法。

当萨提亚担任CEO后,他认为正是这种固化的心智使得微软收购诺基亚。做OS和硬件生态最强的公司都是微软,微软和苹果比,苹果只有硬件,微软还支持了不计其数的设备,还有开放的PC架构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微软收购了诺基亚,但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全世界不需要第三个移动生态系统。

后来微软做了转变,那就是和AI有关。我们曾经在Twitter上运营过一个名叫Tay的对话机器人,可它在上线第一天就被撤回了。因为在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机器人也会学坏。它发布了一些不当言论和不雅视频,这让微软非常。在过去发生这样的事情,GM可能就要主动递辞呈了。但萨提亚并没有这样做,他反而鼓励大家,并表示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才知道做AI原来是要承担很多责任的。于是,后来微软成为业界第一个提出要做负责任的AI的公司,并提出了透明度、数据的公正性、保护隐私这些原则。后来,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公司也都加入此行列。

微软从固化的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这个转型非常重要。为什么?如果在过去,一旦有人提出公司重点从做许可证转向做云技术,内部很多声音就提出质疑,公司要怎样保证业务、营业额不会有大幅度的下跌。但当微软转换为成长型思维后,这些都不是问题。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