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伦 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距离中国5G商用已一年有余,除网络部署进展外,最受关注的当属5G应用的落地。
在近日举行的“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基础电信企业已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5G终端连接数已突破1亿。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5G用户超过1.1亿,2020年底5G基站也将超过60万个,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
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为5G应用创新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与市场前景。据韩夏介绍,目前,5G已在港口、机械、汽车、钢铁、矿业和能源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领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正加速推进。而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未来5年在投资方面,运营商将投资5G建设超过1.7万亿元,并带动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4700亿元。
此前发布的三大运营商2020年中报显示,在净利润方面,除了“增收减支”的中国联通增速达10.9%外,占据半壁以上份额的中国移动下跌0.5%,中国电信则只增长0.3%,显然,运营商正面临新一轮的增长挑战。面对挑战,借助5G商用尤其是5G在垂直应用领域的业务,在非个人市场的B端市场中寻找新增长点,成为运营商的突破口。
“5G最终还是会拓展到满足产业需求,长远来看,产业应用的回报收益预计大于面向消费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此前公开表示,5G最终的增长也需要依靠行业应用来拉动。
工业互联网进展最快
而在时下众多的5G应用中,工业互联网已成为5G应用范围最广、解决方案最成熟、价值提升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达到2.13万亿元,同比增长47.3%。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5万亿元。
在日前实地走访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项目过程中,记者看到,在5G天车远程操控、5G加渣机械臂、5G视频高清回传、5G AR工业应用等一系列炼钢环节,通过5G的大带宽、低时延特性,该钢厂逐步实现了炼钢场景的操作集中化、设备运行自动化、高危岗位无人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据该钢厂负责人告诉记者,5G的引入令钢厂降低了30%的人力成本,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对此,参与了该项目的中国移动技术人员向记者指出,5G在工业制造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厂区或车间的传感器网络及信息的实时传输,主要用于对工厂设备、工业机器人的预见性维护,云智能机器人的远程集中控制,利用高清视频或现场传感器进行反馈等环节,通过多系统协同,进而成为工业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高端制造能力不足等挑战,十年内城镇单位就业平均工资增长了2.85 倍,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由于制造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在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
此外,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皆低于79%,属于国际认定的“产能过剩”范畴。因此,工业企业亟须通过工业互联网降低成本、优化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污染控制和个性化制造,最终实现提质增效。
相关信息显示,自从2019年我国正式商用5G后,全国共有近20个省份对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政策和资金支持。2020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再次强调推动“5G+工业互联网” 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5亿,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工业设施达到4000多万台,平均工业APP数量超过3500个。随着“新基建”将工业互联网定为七大板块之一,业内普遍认为,其将成为“5G+”最快落地商用的领域之一。
安全体系亟待建立
虽然发展B端应用市场是5G时代运营商的重点突破领域,但摆在运营商眼前的挑战却与机会同等巨大,其中,安全风险成为行业用户最为担忧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由于企业数据多属于商业机密,因此企业在搭建无线网络时,往往会出于对数据隐私的安全性考量,而优先搭建安全性更高的专网,进入5G时代后,垂直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引入专网。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控制、轨道交通控制、实时远程医疗等领域,对5G的安全予以了更高的期望与刚需。
一位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虽然5G专网为企业提供了严格的数据保密手段,同时也增加了多道安全认证手段,但我国目前对5G系统本身以及与行业结合的安全测评还没形成统一规范,这需要运营商、设备商、厂家共同推动实现。
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日前便在有关会议上直指,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安全可靠互联互通,是工业界亟须解决的挑战之一。
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日前表示,必须打造5G安全保障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建立5G关键设备检测认证等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机制,开展5G安全检测,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威胁治理、事件处置、追踪溯源的安全防护体系。
同时,要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围绕5G典型应用场景,建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加快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节数据安全技术监管能力。”王志勤指出。
此外,王志勤认为,需要培育安全产业和治理生态。培育5G网络安全产业生态,应积极创新5G安全治理模式,推动建设多主体参与、多部门联动、多行业协同的安全治理机制。
“只有把安全性真正渗透到行业核心领域,让行业用户放心使用,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才有可能出现。”上述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
不能照搬4G经验
而在安全挑战外,业内普遍认为,运营商自身也需要对于新的业务模式所带来的转型进行适应。
“一方面你需要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比如人家有一个需求,你得有人去写代码,有人去做开发。”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高级分析师杨光向记者表示,行业用户的定制化需求比较高,而在传统上运营商习惯于将这些细分需求交给第三方厂商做,但那样速度很慢,因此,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就得加大服务团队的规模以及响应速度。
同时,据记者从一些制造企业处获悉,在变身“5G+”的过程前,智能化改造也同样需要投入,但在企业看不清回收投资的商业模式的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为此买单,如何收回 5G 网络前期服务投资成为摆在运营商面前极为现实的问题。对此,杨光认为,运营商和产业链需要深入思考5G带来的服务提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电信分析师付亮此前也告诉记者,涉足行业应用市场,运营商也需要进一步转变自身的角色,开创新的运维服务模式。否则在现有模式下,运营商是无法与互联网厂商竞争和抗衡的。
此外,在推广方式上,多位行业人士也认为,很难在 5G 诞生之初就找到一个普适各行业的解决方案,因此运营商应采取不同于4G初期规模化铺开的模式,而是走“先易后难”的市场拓展战略,面向对 5G接受度较高的相关行业,制定一个基础版本方案,形成单点解决方案, 再采用全面铺开的方式,最后推向全行业。
虽然挑战重重,但业内普遍认同,2020年是5G应用渗透的关键期,运营商应抓住此机遇对ARPU值的增长点进行重构,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获得营收的回升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