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新基建支撑国内大循环,AI是核心驱动力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08-10 14:08:46   浏览:31253次  

导读: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环境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国内疫情渐渐平息、百业待兴之际,新基建迅速蹿升为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之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环境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国内疫情渐渐平息、百业待兴之际,“新基建”迅速蹿升为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之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5G、AI等新基建领域的前景充满期待。新基建将如何支撑国内大循环?AI又将在新基建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做好新基建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8月10日上午,由新京报贝壳财经主办的“中国经济新格局:乘风破浪”夏季峰会继续在线举行。在“AI如何助力新基建”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倪光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以及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吴甜齐聚一堂,共话AI与新基建的前景与使命。

为何举国上下都如此重视新基建?

张明:受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萎缩了6.8%,但是二季度经济取得了超预期的反弹,达到了3.2%的增长。下半年的经济会何去何从?从消费、进出口和投资三驾马车分别来看,今年下半年消费会回升,但是不能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可能会再度下滑。

今年如果中国经济想有3%的增长,全年的基建投资的增长必须要到两位数,要到正的10%以上。所以我们预测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资一定会发力,这个过程中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会双轮驱动,成为短期内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力量。

同样重要的是,新基建将有助于通过激发国内的自主创新来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重新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新基建可以提供一个技术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推进,有助于推进国内的自主创新,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这正是新基建在保增长之外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中期提高潜在增速。

倪光南:当前大家重视新基建,因为新基建是我们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当前,各行各业都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是这个方向、这个趋势不可阻挡。新基建直接、间接带动的投资规模,在“十四五”期间能达到差不多30万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投资。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当前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所以,中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国内大循环,基础设施的支撑应该说非常重要。

AI在新基建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吴甜:AI是新基建里的重要部分,和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其他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协同作用,在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各类数据的快速积聚,再加上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和计算能力的迅猛提升,人工智能的核心发展要素已经完备。这导致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正在从互联网、金融、新零售等新兴领域向制造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扩散和渗透。

现在是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这一次实际上是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核心驱动力量。这些技术、产业,和广泛的场景进行结合时,能够推动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不断加快。在新基建浪潮中,AI提供了可靠性强且具有经济性的技术底座价值。

朱小燕:计算机出现后,互联网是里程碑式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大数据。为什么我们会有数据红利?就是因为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得太好了。将过去没有数字化的内容全面数字化,才能产生出作用,例如银行和医院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目前已经做得很好。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是人类科学发展阶段上必须要突破的众多关键。这个任务非人工智能技术莫属,只能靠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就是能够使人类,至少在这方面更加强大的关键技术之一。所以,为什么它变成我们的基建?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整个决策部门非常高瞻远瞩,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在信息方面就会落后,而现在打的就是信息仗。

AI新基建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吴甜:我的理解是四方面的结合:首先是要有工程系统支撑;第二是要创造应用价值;第三是要构建生态系统;第四要重视培养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实现。人工智能首先要有算力的支撑,因此云计算不可或缺;其次是数据的积累,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在平台上对数据的保护、使用是关键环节。在云计算和大型数据中心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才拥有基本的底座,往上开展更多的工作。

此外,人工智能与产业的结合,也需要让创造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比如说在互联网、新零售和金融等行业中,人工智能已经验证了很多的价值,但还需要有更大范围的价值的验证。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对制造、质检的帮助,可以切实地带来人力工作的解放,这是累积数据后再通过分析得到的应用价值。只有摸得着,才是真正的基础设施。因此在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配合,才能真正形成落地的价值。

朱小燕:标准是我国一直都关注的问题,目前已列出很多标准。在开放问题上,数据肯定要开放,当下的新环境为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便利,尤其是企业的数据开放对学术界非常有益。同时,数据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知识版权保护,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跟上,否则这种开放不会深入也无法持久。

不管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这不仅在推动技术发展,同时也能让技术为社会的方方面面赋能。

新基建发展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倪光南:在新基建的发展之中,应该注意保障网络安全。不能说信息化先做起来,如果有安全问题我们再来解决,这是不对的。从一开始我们讲新基建,网络安全必须同时考虑。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网络安全也没有新基建的安全。

新基建的产品测评,除了已有的质量测评和安全测评外,还需要突出“自主可控测评”。自主可控是可以评分的,可以有一个分数,也就是说自主可控是可以度量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要求。我相信新基建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大用户,像基础设施的运营商,会更多地关注自主可控度的高低。如果所用的产品自主可控不好,分数特别低,我认为可以一票否决。

张明:新基建确实应该成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推动的重点。不过,新基建应该由市场力量主导,这其中既包括民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但是不应该由政府力量,尤其是地方政府来主导。他表示,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最后往往会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错配、资源浪费以及债务风险的上升。

我们知道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当时有一轮投资是“四万亿”,这四万亿下来应该说有比较大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在新基建中,应当避免类似“四万亿”的覆辙。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5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