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行业盛会。第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9日至11日采取线上的形式开展。主办方表示,今年的大会将转到线上开展,“云峰会”的形式加强了国际联动,能让更多全球“大咖”能参与到会议中,提升大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
同时,大会还将发布新一代智能制造开放平台。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该平台的推出将加速实现工业自动化向工业智能化的升级。
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去年大会以来,上海人工智能进一步突破发展,迈上新台阶。上海人工智能的发展实践,为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和路径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上海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打响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
交互感和参与度增强
今年的大会云端平台将突破“面对面”的地域限制,实现“屏对屏”的互动交流。运用5G、VR/AR等最新技术,在内容形式上,呈现3×24小时全天候内容输出,打造360度全景空间和“云+端+网+屏”的沉浸式视真新模式,实现“百台同播、千网同发、亿人同观”的效果。
围绕今年大会“智联世界,共同家园”的主题,会议以上海演播厅为主体,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地进行呼应。同时,还特别策划了“洲际连线”和“AI夜话”的环节,邀请全球各地的顶级专家实时连线对话,并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新生代企业家代表聚集起来,畅想新经济的未来十年。
首次出席第三届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西门子中国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智能基础设施集团总经理贝拓明(Thomas Brenne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城市交通、网络与信息安全、城市小气候与供水、能源供应和分配等话题都是未来智慧建筑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今年参会的重量级嘉宾人数持续上升。第一财经从主办方获悉,科学家方面,目前已有7位图灵奖得主以及近20位院士专家确认参会;企业家方面,大会首日CEO级演讲嘉宾超过30位,比去年翻了一番;投资人方面,今年大会特别开设了“投资会客厅”,帮助前沿产品、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本搭建桥梁,推动产业化落地。
为了更加靠近“后浪”, 顺应在线新经济、数字会展的新潮流,增强大会的交互感和参与度,今年大会与B站、喜马拉雅、爱奇艺、腾讯、知乎等新媒体合作,将策划短视频比赛等,提高观众参与大会的趣味性。
在AI云展览部分,大会通过3D动态展示,让全球网友身临其境地感受AI场景,聚焦芯片算力、智能机器人等硬核产品,以及海外“黑科技”项目,并选择8件“镇馆之宝”,包括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全球唯一的本质安全双臂人机协作机器人,以及能实现主动避障、自平衡、复杂地形行走、目标识别等功能的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等。
夯实上海产业发展的“智能底座”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还将发布新一代智能制造开放平台。“这个平台将加速实现从工业自动化到工业智能化的升级,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基于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机器学习系统。”一位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目前,上海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建设,智能芯片、软件框架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大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用示范成效显著。张江人工智能岛、洋山港海铁联运等正在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场景。
据主办方介绍,随着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出台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深入推进,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揭榜赛道”已形成了测评标准,支撑政策创新突破,基础攻关持续推进。
未来,上海将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头部企业加快发展,优化完善产业生态等重点方向,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创新平台、应用示范、制度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对标特斯拉速度,加快推进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项目,夯实产业发展的“智能底座”。
主办方表示,AI深度赋能行业、技术突破融合、“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复苏以及AI向善规范发展将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新趋势。为此,主办方联合中国信通院、上海电教馆等专业机构,设置AI+工业、AI+健康、AI+教育、AI+金融等主题论坛,讨论AI赋能的现状、难点和未来前景,推动智能时代的传统行业转型。
对此,中南高科总裁丛学丰近日在上海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要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升级,就要形成一个由海量资源、丰富场景和多维链接构成的超级生态平台,来全面服务制造业企业,同时助力城市产业升级。
作为产业园区运营方,中南高科已经与上海交大合作成立“创锌中心”,将高校科研资源赋能入园企业,并为中南高科为入园的200多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企业。
“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第一大国,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产业进行赋能,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南高科方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升级仍然表现出过于碎片化、信息不透明、效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