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内的产业载体
图为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内的产业载体
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区块链”列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根据“资本实验室”数据,5月,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典型区块链应用166起,中国的区块链应用案例占比达到60%。
彼时,在位于江北新区的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区块链技术走进百姓生活,首次应用于小区治理,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事实上,在南京片区,区块链企业正在集聚,区块链应用场景加速扩展,区块链产品快速研发,这块开放创新高地,赋予了这条“链”无限空间。
“有着自贸区与国家级新区‘双区叠加’优势,江北新区是巨大的创新试验场,希望这里成为中国未来区块链应用场景最多的地方。”在去年年底举办的首届国际区块链与算法经济高峰论坛上,江北新区主要领导如是说。
早在2018年,江北新区在国内率先发起成立百亿级区块链产业基金。如今,一池“百亿级”金融活水,已浇灌出一批发展成熟的区块链企业,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江北新区研创园的荣泽信息科技公司,是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内最早的区块链企业,更是全球首批联盟链技术企业。
区块链技术开启“互联网时代2.0”,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南京市民而言,这种改变几年前就已发生。2017年5月,南京居民迎来好消息:再不用去排队开具购房证明,只要符合条件,申请人登录南京公共服务平台“我的南京”APP,“一键”即可开具。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荣泽信息科技公司与南京市政府合作落地了全球首例政务协同区块链网络。有了区块链系统架构,申请人提交申请后,系统通过后台与国土、公安、民政等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比对核验,即可在线出具结果。
“区块链系统是分布式系统,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化解了跨部门协作时责任与信任的难题。”荣泽信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剑介绍,荣泽最早落地实施“区块链+政务”场景,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可信数据网络。
就在当时,除房产交易外,南京的营商环境优化、人才落户、政务服务一张网等几十项民生事项,在荣泽提供的区块链技术“加持”下,同步实现了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
软件龙头企业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4月推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外贸企业服务平台“助贸圈”。短短一年多,已经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浙商银行等十余家国内中大型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累计服务企业近2000家,协助管理资产规模达20亿人民币。
企业总部坐落于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擎天科技还在探索助力开放经济的更多可能。“‘助贸圈’平台将于今年下半年上线‘全球贸易链’模块,目前已完成前期的模式验证。”擎天科技副总裁、首席架构师江锡强介绍,公司与阿里巴巴国际站、蚂蚁金融合作,打造一站式国际贸易和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境贸易生态,实现贸易全链路的数字化提升确定性进而促进贸易,沉淀信用。
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从订单到付款的端到端的贸易保障及金融服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贸易真实性数据为贸易金融业务增信;为外贸服务企业对接客户的外贸综合服务……“助贸圈”平台涵盖海外买家、海外买家银行、国内卖家、国内银行、物流、关务等,未来几个月将完成海外银行的接入和全流程的业务闭环,为海内外贸易参与方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全球化贸易服务。
荣泽信息科技公司初创时期并不在南京片区内,在壮大之时选择这里,是看准这里的创新环境,必将赋予区块链技术更多应用场景;擎天科技深耕政务大数据领域二十余年,深度涉及市域社会治理、生态智慧城市、城市应急体系及公共安全等领域,迎来自贸时代,企业快速站上区块链风口。更多的区块链企业不断集聚,南京片区迎来“链”时代。
最高奖励1000万元!为加速“聚链”,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于6月5日发布《江北新区(自贸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提出,重点培育区块链未来行业领军企业,优先提供政务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在现行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基础上,对年度研发经费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给予额外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00万元。
“前期我们走访了南京片区内的多家区块链企业,并组织座谈、调研,根据他们的需求,量身打造了这一区块链新政。”南京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政策共有十条举措,包括给予区块链企业落户支持、加强经营奖励、鼓励专利发明、实施成长激励、深化平台建设、突出应用支持、集聚高端人才、支持技能培训、强化金融扶持、营造创新氛围等,覆盖了区块链产业的各个环节。
除各类奖励政策外,此次政策制定的考量也非常全面。其中包括新登记注册企业经认定可参照高企享受相关政策、探索设立江北新区区块链应用研究院、开放“区块链+”场景应用、给予区块链高端人才奖补等,这些在江苏自贸区内都属首创。
“我们看得出南京片区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决心,目前这里也已开放许多场景,供企业大胆创新探路区块链技术应用。我们有信心,共同推动这片开放创新高地成为最前沿的‘链’上城市。”王剑感慨。
本报记者 许雯斐 本报通讯员 万礼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