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I机器人带来的破坏式创新,全球制造业该怎么把握机会,在自动化典范转移的乱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AI机器人将会如何颠覆制造业?
聚焦目前大量运用传统机器手臂及自动化设备,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灵巧的AI机器人,是如何影响制造业流程及整体产业结构?供应链上的各厂商又该如何应对AI带来的破坏性创新?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先被一部分人看见。」 作家威廉吉布森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William Gibson
制造业自动化现况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最近报告,全球工业机器手臂的出货量在2018年创下新记录,达到384,000台。其中中国仍是最大市场(占比35%),接着是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排名全球第六。
汽车以及电子制造业依然是工业手臂的最大应用市场(占比60%),远远领先其他包含金属,塑胶及食品等产业。具体原因是由于传统机器人和电脑视觉的限制,目前除汽车业和电子业以外,仓储、农业和其他产业几乎都还没开始使用机械手臂。而这样的情形将会被AI机器人及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所改变。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自动化及工业机器手臂在制造业既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该自动化或可以被自动化的部分应该都已经自动化了,还有什么创新的空间呢?
出乎意料!就连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制造业,离所谓的全自动化关灯工厂(lights out factory)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举例来说,汽车组装的部分大多依然是由人工来完成。这也是车厂最劳力密集的部分,平均一间汽车工厂里有3分之2的员工都在装配车间。就连一向追求革新与颠覆,主张追求最高自动化的特斯拉CEO马斯克,都不得不公开承认,特斯拉生产线自动化的进度不如预期。
回首过去的半个月,新冠病毒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难以忘却的伤痛。短短几周时间,确诊人数已突破4万关口,超过摩纳哥全国人口,其中死亡814例。
困境中总不乏英雄主义。一面是持续上升的确诊人数,另一面则是各个层面不断涌现的英勇事迹,捐赠支援络绎不绝。疫情很突然,但抗争更有力。互评狮长期关注的科技企业也不甘示弱,除了捐款、捐物资外,也通过自己特有的研发实力,赋能抗击前线。
这场关乎生死的战争主角到底是谁?是人类?是,也不是。容易感染,不够强大的免疫系统注定我们无法独自承受。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断进步的科技成了抗击病毒的“法宝”。远则研制疫苗药品的生物技术,近则制造百毒不侵机器人的AI技术,都在默默支撑着我们。
2月6日,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审批工作,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接受用药。研制该药品的吉利德科学公司成立于1987年,该公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药厂,坐落在加州的它是家不折不扣的科技企业,不足30年就跻身全球药企TOP10,因其创新能力被誉为“制药界的苹果”。
事实证明,机器人可以很好的分担这种风险。据英国《卫报》报道,为了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染,在治疗过程中,美国首例新型肺炎病患身处隔离室内,医生负责在隔离窗外操作机器人,该机器人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和听诊器等设备。目前,该名患者已经出院。
国内也不乏此类机器人,前文提及猎户星空捐赠的机器人就是如此。它能够让一线的医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从耗时耗力的简单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处理更加紧急的病患,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并用数据与智能化技术帮助医护人员更加高效、省力、安全地完成病情诊断。守护医护工作者,提升他们的安全指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也是抗击疫情的重要部分。
智能机器人可以在最危险的环境中,给医护人员减负,增强他们必胜信心外,智能机器人天然优势不容忽视。(喜欢我们的内容,或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号:融汇金信)
首先,人们对病毒的认知不断加深,病毒自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与之相关的防疫检验方法也要与之适应,不断调整。例如从开始确认的飞沫传染,到后来的接触传染,防护手段要有所变化。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就是智能,能够根据应用需求,通过程序调整,不断迭代进化。
机器人不会累,也不会感染疾病,指令传达执行精准,误差率低。可以无夜无眠,夜以继日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传递中的误差,保证医患的双重安全。
以部署在海淀医院的“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豹小秘为例,这款机器人搭载了红外测温模组,能够实现非接触式高精度体温测量,最大化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快速准确完成体温筛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全天候红外体温测量,实时上报,7*24小时的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