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末日无期》
王十月 (1972 - ),
代表作长篇小说《无碑》,
中篇小说《国家订单》,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王十月在小说《如果末日无期》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作家要有勇气、有智慧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
在今天的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力学等前沿科技时时刻刻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移动设备和电子应用市场上鳞次栉比:
类人机器人索菲亚(Sophia)被授予公民身份;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工智能算法阿尔法围棋(Alpha Go)连续战胜人类专业棋手;阿尔法零(Alpha Zero)通过仅八小时自学习击败当世多个领先棋类人工智能程序。
《时代》杂志封面的机器人和围棋
《如果末日无期》将目光聚焦于量子力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蜂巢思维等前沿科学话题,依托诸如完全虚拟现实世界、环状时间、人脑互联网、永生人技术等对未来世界的科幻畅想,讨论了权力、自由、以及虚无与实在等永恒的话题。假若时间是首尾相连的圆环、将来可以影响当下、未来都已注定,假若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只是高级生命创造的虚拟空间,我们当于何处寻得自由?
假若人的大脑可以相互连接成庞大又残酷的集体意识,假若人类已经超越死亡,使用究极技术的权力应当掌握在谁的手中?在今天的世界以及可遇见的未来,太多的科技思潮和高新科学成果挑战和更新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
我们不得不向世界提出一个问题:虚幻和真实的边界在哪里?意义与幸福感最终会由什么裁决和决定?
01
PART
科技和未来
在科技爆炸的时代,权力的归属和分配问题乃是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掌控于谁之手决定了诸如虚拟现实、脑联网、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会以何等方式应用于世、会如何广泛地影响地球上数十亿人类,决定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
在这个问题上,小说中关于蜂巢思维和人脑互联的故事是一个黑暗的预言。蜂巢思维通常指集体意识;在科幻小说中,蜂巢思维的概念常以脑对脑交流以及以自由意志的消失为代价的集体意识来呈现。《如果末日无期》中的近未来世界,科学家研究出了将不同人的大脑连接成一个共同体的方法。相连后的大脑会发挥出比各自独立运作要强力数倍的智慧;但是,大脑互联后的人将不会有任何隐私和自由,不但意识深处隐藏的一切都会暴露在他人面前,其自我意识也会被大脑联网后的集体意识所替代。
蜂巢当中,大多数蜜蜂没有自主思想
客观而言,能力强大又伴随着风险和代价的蜂巢思维矩阵不过是“人类的一柄利器”,掌握在善人手中就发挥善的力量、在恶徒手中便与人性为敌。脑联网技术究竟是造就辉煌还是深渊,取决于人们能否建立良好的机制约束自身的野心和欲望、制约自己对它的控制权、保证自己能够坚持道德原则。本故事中的人大多对于人类的理性和现有的政治制度过分自信。当危机来临,他们选择用百余名科学家组成庞大的集体大脑“阿瑞斯”来解决问题,本决定事成之后便解散“阿瑞斯”,而后却违背了诺言和初心,让困于蜂巢思维矩阵内的人们永远成为没有自我的奴隶,坐享由“阿瑞斯”带来的巨大科技成果,对人权视若罔闻。最终,累计上万名科学家被囚禁在脑联网形成的牢笼当中。科技在发展,人类文明却在倒退。
结成“阿瑞斯”后,蜂巢思维矩阵中的人没有权力和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把信任交于少数相关科学家和国际政要手中,但“阿瑞斯”计划中却缺乏监督和制约当权者的机制。掌握权力的少数人得以向大众隐瞒计划的相关信息,他们选择了自私,造就了大规模的精神暴力。但一旦事情被曝光、选择权交给庞大的人类集体,公众便不假思索地选择声讨和审判这一系列滥用脑联网技术的行为,选择关闭高智能的集体大脑“阿瑞斯”,即便它能给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益处。
《终结者》电影中的机器人
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在这个故事中,原本拥有权力的少数人在自私和欲望的诱惑下走入歧途,而当选择权被交于更多的人,人类又回归了理性。少数掌权者以及公众关于脑联网技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说明导致“阿瑞斯”悲剧的并非所谓的“人性本恶”,而在于哪些人拥有做出重要决断的权力。
小说中的五个主要故事都或多或少地写到了前沿科技被以什么样的方式掌握在谁的手中,作者由此提醒人们要警惕高度发达的技术带来道德和制度上的倒退。
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未必会遇到这种问题,但从整体上来讲,我们却一定需要担心这种问题的发生,而这也恰恰是科幻文学存在的意义,他起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
02
PART
世界与内心
强权导致了不同程度上的奴役。在《如果末日无期》中的五个相互关联的故事当中,发达的科技造就了许多不同的科技奴隶——他们或通过科技被他人囚禁,或被自己的内心囚禁。自由的概念也相对地被以不同方式诠释。
元世界—子世界—〇世界的设想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宇宙架构,其核心在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小说中的近未来世界,人类创造了完美的虚拟现实世界,其中的人们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殊不知他们的一切都只是电脑代码。
最初存在的“造物主”世界被称为“元世界”,而被创造的虚拟现实世界则被命名为“子世界”,子世界又自发地创造出了自己的虚拟现实“〇世界”。造物主元世界对于子世界内的万物都有绝对的控制权,元世界程序员们可以操控子世界的各个参数,利用他们来模拟自己的世界可能会发生的危机。元世界的人们将子世界称为自己的科技奴隶。
电影《黑客帝国》当中的虚拟世界
代表了一代人在2000年左右对虚拟世界的认知
元世界中的大多数人对于子世界的生生死死是冷漠的,在他们看来,子世界不过是没有生命的电子程序。这解释了为什么元世界认为自己能理所当然地将子世界视为奴隶。但是这部小说采用了子世界居民的视角,发现子世界宛如又一个人世,其中一切都与正常世界无异;子世界的人们自行成长和发展、并拥有智慧和感情,无论他们的生命是否可以用几行简单的代码表示,他们也已然活成了真正的人。这打破了元世界与子世界间绝对的权力关系,给了子世界以争取平等的权利。
对于生活在子世界的主人公张今我而言,真正的自由则是来源于其内心的真实。
作者借一位小说人物这样说道:
“虚实可以是外在的,属物;也可以是内在的,属灵。如果我们内心的感受是真实的,那么,虚也是实,我们不会感受到生命是一串代码。我们是人,真实的人类,真实的生活……反过来,元世界的人类,就算他们是真实的存在,如果内心感受到的是虚无,那么,他所在的世界,也依然是虚无的。”
在“世界是虚拟的”、“我们只是被操控的造物”这些想法面前,真挚的感情超越了虚无感,向人们证明着他们内心的自由。
电影《我,机器人》当中觉醒意识的机器人桑迪
同样,故事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真原本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却踏上了摆脱科技奴隶的身份、追求自由的道路。最初的小真只是一个扫地机器人,她的人工智能程序中有基础对话功能以及并不完善的学习能力。小真与人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她没有好奇心,从而也就没有自我意志、没有情感。收留小真的老人杨亚子却不愿把她当做单纯的机器看待;他不仅给了她名字,还希望她能有自主思维的能力以及完整真挚的情感能力。当他不厌其烦的教导没有产生对等的结果,杨亚子陷入了低迷期,机器人小真却在此时自然而然地对他产生了担忧。小说中的人工智能不仅拥有智力,还拥有发展感性思维的可能性。是杨亚子对这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倾注的感情激发和培养了小真爱的能力,让原本作为科技奴隶诞生的小真逐渐变成了有独立人格、有感情的人,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当追求自由的道路和内心的情感冲突的时候,独立人格就会诞生,而在独立人格诞生的时候,追寻自由与人格的道路就已经走完了一多半。
而我们能否在强大的科技力量面前、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坚持人权和理性?
这决定了人类能否守住由文明之光带来的精神自由。
03
PART
虚无与实在
如果我们生活在他人创造的虚拟现实世界中,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末日无期》给出的答案是,以内心的真实对抗外在的虚无。正如杨亚子老人对于子世界中张今我和如是的爱情所言:“我们生活在子世界。在元世界的人看来,我们是虚拟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元世界是虚幻的。在如是的眼里,今我是真实的,奥克土博是虚幻的。重要的不是谁真实,重要的是,如是的心里有谁。”在究极的科技狂想的末端,作者王十月指明了理性思维的有限性。人并非机器,人不是完美的理性者。我们会在绝望中固执地相信希望尚存,会在苦难中寻找精神寄托,会相信超自然的救赎。倘若物质和理性的现实质疑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心也总是能寻找到其他方式来为生活赋予意义。
虚拟还是现实?这是所有看完沃卓斯基兄弟《黑客帝国》三部曲后讨论最多的问题,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小说的最后,在外部世界中,人类开发出了打通虚拟和现实世界的技术,所有生命皆以意识流的形式永存于世,进入了一种类似佛家之“空无”的境界;但对于主人公张今我,世界是否归于空无、人生究竟是虚是实,没有存于他心中的爱更重要。他在对如是的爱中得到幸福和安宁,即便“世界或为虚拟现实”这一假设挑战了他所处世界的全部存在价值。
在这部对于人类命运和世界末日的科幻狂想中,作者王十月表明,人的主观意志具有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最终解释权。张今我发现了更高级的领域包裹着自己所处的世界,看见过去和未来首尾相连成一个命运注定的圆环,看见世界归于无需“意义”这一概念的虚空,却固执地守着胸中的爱情,一切的虚虚实实于他而言都不比他拥有的情感更加真实。机器人小真被以没有感情和自我意志的机器之身创造出来,却经由爱的浇灌自主获得了情感的能力。相反,安德鲁纵横于游戏当中,以“一切仅是游戏”为名杀死爱人和盟友、成为暴君和压迫者,即便一切都发生在虚构的空间,他也最终必须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文 / 修目明
编辑 / 黄雨荞
发布 /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审核 /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