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疫情期间,疫情报道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直播拆条机器人、海报视频机器人、字幕生成机器人成为新闻机构最常用的媒体机器人TOP 5。在人的力量之外,技术究竟对媒体行业意味着什么?
作者 | 思想漪
编辑 | 石 灿
一场疫情,让人工智能(AI)走到了人们视野的中央,或帮助解析病毒基因;或解读CT,确诊病例;或为公共场所提供遥感测温系统,实时发现高热人群。
而有关疫情新闻的生产、发布,到反馈,人工智能更是对媒体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更新时间以秒计的“疫情地图”到“智能主持人”的无口罩播报,再到智能辟谣系统。
人工智能对媒体时代的改造,几乎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从业者都不会否认这股趋势。大家都在参与其中,人们不免猜想,这种变革与发展能到什么样的程度?
或许,我们可以从近期新浪AI媒体研究院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中找到答案。
媒体内容生态大爆发
当一个充满变革性的技术生根在最具活力的行业时,这个行业就会迎来指数级的爆发。
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媒体行业,呈现出与17年前“非典”截然不同的内容生态。
互联网平台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信息源”,传播环境也从传统媒体全面转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科大讯飞推出的虚拟主播“小晴”
比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数据,从2月2日至2月20日,覆盖 31个省市自治区,共计992家媒体机构在“媒体大脑”MAGIC平台上合成了20万条视频内容。
疫情报道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直播拆条机器人、海报视频机器人、字幕生成机器人成为新闻机构最常用的媒体机器人TOP 5。
新浪新闻App的疫情地图产品因其直观呈现各地疫情数据,不仅被众多个人用户广泛传播,很多企业App也选择接入疫情地图H5链接。截至3月31日,疫情地图已累计为用户提供服务超过27.5亿次,成为全网最受欢迎的疫情地图可视化产品之一。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媒体生态,呈现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特点。
按照人工智能行业的划分,智媒行业也分为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基础层以AI芯片、算法架构、计算机语言等研发为主;技术层基于基础层的运算平台和数据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
应用层基于技术层的能力,深入到各行各业,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去设计适用该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落地的应用有9个,分别是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媒资管理、内容风控、效果追踪、媒体经营、舆情监测、版权保护。
整体而言,智能生产、智能分发是当前智能媒体应用最多的场景,也是创新应用最为集中的方面,如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媒体机器人等系列智能生产创新应用,人民日报推出了“党媒算法”,领先的商业智能媒体平台中,今日头条等App更是以算法推送见长。
比如,疫情期间,人民网与AI创业公司妙笔智能合作,上线了妙笔抗疫新闻机器人,凭借其新闻数据分析和文本生成相关技术,通过“微信个性化订阅+机器推送”方式为全国网民带来权威、准确的专属个性化疫情新闻,免除了人们反复查找信息以及海量与自己不相关信息的困扰。
但更大的变革已经在媒体领域发生了。
人工智能下的媒体大变革
《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给出了7大案例,我们以新浪新闻App、新华社和封面新闻为例,看一下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
新浪智能媒体平台2017年启动,经过2年的发展,现已在热点内容线索的发现与挖掘、智能写作、智能传播、智能审核等各个环节实现落地应用,提升了新闻内容的品质。
在智媒平台的驱动下,截至2020年2月,新浪新闻App已经实现日活跃用户规模连续16个季度的增长,全景生态流量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5.5亿,在全行业处于领跑地位。
新浪新闻在这方面早有动作,“鹰眼”平台和热点“探针”是他们的重要排面。
新浪新闻:AI赋能下的高品质内容消费空间
这个平台依托新浪20余年沉淀的丰富内容数据、微博10年来开放的社交媒体数据,集成了业内领先的热点线索供给“资源池”,及包含百余种典型事件传播模型的“知识图谱”。
在热点发现方面,鹰眼能够通过热点“探针”帮助采编团队,实时发现热点并监测热点变化走向,第一时间发现潜在新闻热点,在编辑核实信源、把关真实性之后,向用户进行推送。
这也是为什么这份发展报告会由新浪AI研究院领衔出品,依靠新浪新闻与微博等平台,他们在构建智能媒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经验。
新华社媒体AI能力主要应用在以新闻生产为主的智能化转型上,这一转型涉及新闻工作全流程的重塑。典型代表包括“快笔小新”、AI合成主播、“媒体大脑”、媒体机器人等。
新华社:深耕全流程技术赋能的媒体AI引擎
在2015年推出的“快笔小新”有多套特色系统,可以针对体育、财经等多个领域快速定制开发,实现了数据采集、内容生成全流程自动化,稿件生成时间不超过5秒,每天编辑生成近百篇稿件。
地方媒体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进程。
封面传媒成立于2015年10月,是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互联网科技文化企业。其打造的智能写作助手“小封写作”,能够达到每月自动写稿10000篇的水平。此外,不仅在辅助生产场景,在社交互动形式创新、活动营销场景也是它主要探索的方向。
除了新闻的生产与分发变革之外,封面新闻还推出了青蕉社区、青蕉拍客和封面号三款社交与视频聚合平台。青蕉社区引入了区块链技术,计划引领下一代网络社交形态;青蕉拍客则在原有PGC优势基础之上,扩大UGC阵容,搭建与年轻人的视频对话交流平台;封面号致力于打造面向青年人的自媒体平台,同时也注意不失主旋律的声音。这三大社交平台充分整合PGU和UGC的内容资源优势,并利用社群关系助力内容营销传播。
封面新闻:AI深入赋能的泛内容生态平台
智媒时代的媒体商业经营与版权维护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营销各环节进行了优化革新,如在用户筛查、内容创作、创意投放、效果监测及预测等领域做出贡献,并对搜索广告、信息流广告和互动广告等多种营销方式进行革新,提升营销效果。
而在版权保护方面,比如阿里发布了名为“鲸观”的全链路数字版权服务平台助力版权保护。该平台搭载达摩院数据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做到在对视频进行智能编辑的同时采集视频素材上“指纹”,使视频内容在全网范围可追溯,由此解决盗版难题。
5分钟时长的视频可在10秒内完成平台全链路版权保护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维权的门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解决了维权问题。
从媒体到“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
5G也是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未来,通过5G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把以往割裂的广电网、有形分发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真正的物理归一。
2019年4月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时,5G无人机提供现场图片、火灾热力图等重要数据。在突发事件、灾难性报道的捕捉和生成上,摄像头及各种传感器可以成为记者的眼睛,因此在新闻信息采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分发上,媒体机构开始探索基于5G物联网的多终端、全渠道分发,如新浪新闻App正探索将优质内容分发到除客户端之外的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满足用户多场景信息需求。
所有的这一切似乎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图景:在技术浪潮驱动下,一个自我进化、自由连接、自主决策的“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冉冉升起。
这个系统扎根于“算据+算力+算法+网络”的基础底座。
借助网络,所有的一切都是可量化、可计算的。算法提供方法论支撑,算据提供海量数据,算力提供动力,就像一台四驱车,媒体不再单单是生产者驱动,而是由各种要素驱动。
当传媒业终于迁移至“算据+算法+算力+网络”的基础底座之上,一个高度灵活、实时决策、无处不在的智能媒体产业便会开始自动建构。
对未来媒体行业而言,智能科学与高速移动互联网将迭代融合主导传媒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集群刷新了互联网传媒的技术视野,催生下一个传媒技术持续爆发的时代。
在希腊神话里,“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把火种从神那里偷到了人间,由此,人们在黑暗中找到了指引;如今,“技术之火”降临在媒体行业,将会引发怎样的变革,我们有理由期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