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武汉号”卫星本月发射 欲建星座让互联网信号无处不在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20-04-07 20:16:28   浏览:8425次  

导读: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正在经历抗疫的武汉,即将冠名一颗小卫星。本月,武汉号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武汉号属于一个基于卫星通信的天基物联网星座,整个星座计划由80颗卫星构成。 这个名为行云工程的项目,计划为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通信服务。未来,无...

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正在经历抗疫的武汉,即将“冠名”一颗小卫星。本月,“武汉号”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武汉号”属于一个基于卫星通信的天基物联网星座,整个星座计划由80颗卫星构成。

这个名为“行云工程”的项目,计划为全球提供基于卫星的通信服务。未来,无论汪洋大海、深山还是沙漠,卫星星座能覆盖的地方就有信号,为海洋、船舶、电力等领域提供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服务。

“武汉号”卫星本月发射 欲建星座让互联网信号无处不在

行云02号卫星。中国航天科工

供图

为何命名为“武汉号”?

火箭卫星均为武汉本地造,也有支援抗疫的涵义

记者了解到,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武汉号,不仅有支援抗疫的涵义,也因为卫星与武汉有血肉联系行云卫星和执行卫星发射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都在武汉研发。

根据公开信息,快舟与行云卫星出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是我国两家航天央企之一,航天三江为其下属企业,总部位于武汉。

2018年3月15日,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行云公司)在武汉揭牌,对外发布天基物联网组建计划,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启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行云公司董事长张镝当时介绍,该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并组网形成星座,建设天基物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娶传输与共享。

实施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一款成熟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此前已完成8次商业发射,次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火箭团队身处武汉,为表对医护人员的致敬与感激,火箭箭身涂刷了“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

“武汉号”卫星本月发射 欲建星座让互联网信号无处不在

此次火箭箭身涂刷的“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上天所为何事?

系中国天基物联网星座首发星,将在海洋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3月29日,“行云工程”卫星团队已经全部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计划,4月中下旬将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行云工程项目两颗首发星送入太空。

此次发射的是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其中,“武汉号”就是行云二号01星。

根据官方信息,两颗卫星由航天三江下属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将在低轨道上承担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的通信传输服务功能,并在集装箱、海洋、船舶、电力、地灾、环境、林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应用测试。

行云公司天基物联网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α、β、γ三个阶段。2017年1月,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乘快舟一号甲火箭已成功发射入轨。

具体而言,α阶段为试运营、示范工程建设,计划建设由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组成的系统。β阶段实现小规模组网,完成小星座系统构建,并开展第一阶段系统运营和市场开拓工作。γ阶段完成全系统构建,进行国内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外市场的开拓。

本月的这次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两星入轨运行后,就将启动项目α阶段。

据项目方介绍,与传统物联网相比,天基物联网具有许多优势。系统覆盖区域地域广,能够实现全球无盲区通信。现阶段,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都无法覆盖,在海洋、岛屿、沙漠等偏远地区,天基物联网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汉号”卫星本月发射 欲建星座让互联网信号无处不在

行云工程建成后的服务领域示意图。

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武汉号”市场环境如何?

航天巨头纷纷入局小卫星星座,规模数百颗至上万颗不等

近年来,小卫星星座成为商业航天市场热门领域,众多航天企业先后公布雄心勃勃的星座计划,规模从数百颗卫星到上万颗不等。

其中,竞争最热门的领域为低轨通信卫星星座,也就是为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的星座。例如同属于中国航天科工的行云星座“兄弟星座”虹云星座,计划构建156颗卫星组成的卫星宽带互联网,让沙漠、海洋、飞机上的用户也能享受优质互联网服务。

国内类似计划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通信卫星星座。2018年12月29日,“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已经在酒泉发射成功。

据官方发布的消息,“鸿雁”星座计划到2022年完成系统一期60颗卫星的组网运营,成为中国首个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鸿雁”星座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在全球,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starlink)走在了前面。

2019年-2020年,SpaceX用6枚猎鹰火箭,以每次60颗卫星的速度,将360颗标准化的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星链计划规模庞大,第一步就准备用1600颗卫星完成初步覆盖,轨道高度1150公里左右。第二步,用2825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第三步,一共1.2万颗卫星组成低轨星座,为全球提供5G级别的高速互联网服务。

此外,还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Project Kuiper项目,以及Inmarsat、Intelsat SA和Eutelsat Communications SA等公司提出的相关星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就建设过66颗卫星组成的铱星星座,但遇上海底电缆和光纤技术突飞猛进,加之铱星用费高昂,导致用户不多,运营15个月后破产。

航天专家、小火箭公众号创始人邢强认为,星链与铱星相比,发射成本更低、用户面更广、通信技术更为先进,因而比铱星前景更为乐观。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张畅 校对 卢茜


赞助本站

相关内容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