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在12月13日“中国5G经济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5G经济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提到,5G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或颠覆电信领域或其他行业,预计未来十年4G仍将与5G长期共存。
《报告》提出,尽管社会舆论等方面对5G抱有很大的热情,但相关行业和运营商的态度却冷静得多。据撰写《报告》课题组的副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研究员张瑾介绍,《报告》以产业融合为重点,分析5G在行业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之道。
研讨会现常
5G落地遇“三个热、两个冷”,行业用户难看到长期回报
5G技术实现落地,正面临着“三个热、两个冷”。张瑾介绍到,“三个热”指技术端、政府和舆论抱有很大的热情;“两个冷”指相关行业和运营商所持的冷静态度。
5G与相关行业融合所产生的的收益远大于面向个体消费者所产生的收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5G最终还要拓展到满足产业需求,“长远来看,产业应用回报收益预计大于面向消费的应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相关行业相对“冷”的反应。多位在场嘉宾都提到,毫无疑问5G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带来众多就业机会。但是,当前5G在行业应用方面,仍然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等许多挑战。
基于此,张瑾认为,相关行业和运营商的冷静也不难理解,“毕竟他们需要拿出的是真金白银。”
《报告》将这些挑战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通信技术供给和相关行业的沟通难。5G的产业融合需要跨行业交流,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各行业的技术人员“互相听不懂对方话”的情况。
二是5G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高,在选址和配套建设方面也面临难题。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估算,在同等覆盖情况下,由于初期5G设备成本较高,5G网络投资规模将是4G的2-3倍,初期单基站用电量是4G的3至4倍。此外,选址进场也面临一笔不小的物业费。
三是普通消费者和行业用户较难看到5G的长期裨益与回报,运营商和相关产业的市场回报与成本投入不清晰,尚未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具体表现为,C端消费者买单意愿不高,B端行业用户在没有看到投资回报之前也不愿为5G连接付费。
四是5G岗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提高,面临复合型高端人才缺口。
五是5G带来崭新的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要求政策在知识产权、资金、监管、资源配置、人才支撑、法律法规、定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调整。随着5G应用落地,必将出现物和物之间通信的新产品和服务形式,这对政府及时调整政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关于5G的研究报告大多是从5G技术供给方和消费者角度进行,从相关行业的产业融合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据张瑾介绍,《报告》希望从商用角度进行思考,“怎么能够让相关行业和运营商热情起来?”
泛娱乐、汽车等五大行业将率先发力,未来十年5G和4G共存
相关行业的应用是5G健康发展的关键。哪些行业将率先发力快速成长?《报告》提出5个“先锋行业”:移动终端、泛娱乐、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汽车。
《报告》指出,移动终端是第一批收获5G红利的行业,未来的5G终端将以多种形态呈现;5G时代的泛娱乐将实现定制化、智能化和场景化的高度渗透与融合;5G解决工业互联网海量大数据通讯传输的难题,成为工业企业流程创新的催化剂;5G为远程医疗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医疗资源的线上流动,打破医患空间限制,大幅提升医疗效率;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三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汽车产业链将面临变革与重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5G用户总数将达到8.16亿户,移动用户渗透率达到48%左右。如何将巨大的市场转化为驱动力,促进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等供给侧进行创新?
《报告》指出了供给侧拥有的新机遇:建网和运维模式相比4G更有创新空间,行业云与边缘云大规模应用潜力,网络切片为运营商差异化运营创造条件,毫米波商用带来创新机遇。运营商可通过多种合作模式规划营收方案。
在政策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出台垂直相关产业规划,打通5G应用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一系列建议。
5G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报告》指出,5G网络建设是循序渐进的,预计未来十年4G 仍将与5G长期共存。因此,尽管前景光明,但5G将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或颠覆电信领域或其他行业。运营商应着眼于现实,避免过度投入,制定4G/5G协同发展策略。
《报告》还强调: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尚在摸索中,全球范围内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马嘉璐 发自北京